我呷了口咖啡,滚烫的液体滑过喉咙,一点温度都感觉不到。
“骂我什么?”我平静地问。
“说你冷血,说你嫉妒,说你心理变态……”小米气得直跺脚,“他们根本不讲道理!”
“他们要是讲道理,就不会只用一个5%的饼图来做预算公示了。”我放下咖啡杯,拿过她的手机。
方卓的回复,看起来很诚恳,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
场地租金是多少?员工工资是多少?“最低保障”又是个什么标准?全是模糊概念。
一个合格的财务,从不相信形容词。
我手指在屏幕上又敲了几下,在那条回复下面,继续提问。
这次,我发了第二条。
“方老师您好,感谢您的耐心解答。看到您提到欢迎考察,非常冒昧地想再请教一下。贵项目的募捐主体是个人还是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如果是与公募基金会合作,请问是哪一家?善款是由基金会监管,还是直接进入贵方账户?盼复。”
这条发出去,办公室里死一般寂静。
小米张大了嘴,看着我,像在看一个外星人。
“醒姐……你……你这是要干嘛啊?”
“工作。”我把手机还给她,“核对账目,是我的工作。”
哪怕是网上的账目。
我的第二条评论,像一块巨石,砸进了滚烫的油锅。
评论区的风向,开始变得有点微妙。
之前的谩骂还在继续,但开始出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咦,这个问题有点专业啊。”
“对哦,捐了这么多钱,到底是谁在管?”
“是个人发起的吗?个人好像不能公开募捐吧?这合法吗?”
方卓那边,沉默了足足一个小时。
一个小时后,他没有直接回复我,而是新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他和几个山区孩子的合影。
文案写着:“身正不怕影子斜。我的时间,只想花在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身上。某些质疑,没有必要一一回应。清者自清。”
一条动态,瞬间又是几千个赞。
他想用道德绑架,结束这场对话。
我看着那条动态,笑了笑。
然后,不紧不慢地,在他的朋友圈底下,留下了我的第三个问题。
“方老师,辛苦了。我完全理解您时间的宝贵。最后一个小问题,占用您一分钟。根据《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贵项目5%的管理费比例非常优秀,远低于国家标准,令人敬佩。请问,项目结束后,是否会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项审计,并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全文?如果会,请问拟委托的事务所是哪家?这样也能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让您的清白得以证明。”
这三句话,我打得很慢。
每一个字,都客客气气,彬彬有礼。
我甚至还用了敬语。
但当我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我知道,战争开始了。
我没拿枪,也没拿炮。
我的武器,是《慈善法》、会计准则,和一堆他们最不希望被人看见的,关于钱的问题。
那一天,“甘泉计划”的捐款总额,停在了九百二十万。
再也没有往上涨过一分钱。
3
我的名字,姜醒,在短短一天之内,成了公益圈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