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没有落款。

这一招,叫“隔山打牛”。钱是敲门砖,但真正有力的,是那句直指核心的附言。它会在林晚心里种下一个问号:谁?为什么如此懂我?

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是创造“命运般的巧合”。

他打听到林晚近日常在城西一个老旧的小剧场排练。那里安静,租金低廉,适合沉浸创作。

周五傍晚,小雨。

顾衍没有开车,撑着一把黑色的长柄伞,如同一个偶然路过的都市漫游者,“恰巧”在剧场门口避雨。 时间控制精准到秒。

剧场门打开,林晚和几个舞者走出来,似乎刚结束一场长时间的排练。她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明亮,沉浸在创作的世界里。

看到门口的顾衍,她脚步顿了一下。

雨幕如织,街灯昏黄。场景自带电影滤镜。

“顾先生?”她的惊讶很自然。

顾衍露出恰到好处的“意外”,微微颔首:“林小姐。真巧。”他的目光扫过她因汗水微湿的鬓角,语气带着真诚的赞赏,“刚结束排练?辛苦了。”

“还好。”林晚拢了拢外套,“顾先生怎么会在这里?”

“附近见个客户,出来发现下雨了。”他晃了晃伞,理由无懈可击。“看来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需要送你们一程吗?”他看向她身后的舞者,姿态大方,不显刻意。

舞者们识趣地婉拒,先行离开。门口只剩下他们两人。

空气安静下来,只有雨声淅沥。

“那笔匿名捐款,是你。”林晚忽然开口,不是疑问,是陈述。她的目光清亮,似乎能穿透一切伪装。

顾衍心中微凛,但面上不动声色。他并不否认,只是淡淡一笑:“希望没有冒犯。只是觉得,《镜像》这样的作品,值得被更好地看见。”

他避开了“施舍”的意味,强调了“价值认同”。

林晚看着他,没有说谢谢,而是问:“你了解《镜像》?”

“了解谈不上。”顾衍的语气变得慎重,“只是觉得,在这个人人都在努力扮演另一个角色的时代,探讨‘真实’需要莫大的勇气。舞台是镜像,生活又何尝不是?”

他没有引用任何深奥的理论,而是从最普世的情感切入,却精准地触碰了主题的核心。

林晚眼底闪过一丝真正的光亮。那种遇到知音的光亮。这比任何恭维都更有效。

她沉默了几秒,似乎在权衡什么。然后,她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一张素白的名片,只有名字和一串手写体的电话号码。

“这是我的工作室电话。”她递过来,动作自然,却带着一种郑重的意味,“关于《镜像》,或许以后可以聊聊。”

顾衍接过名片,指尖感受到纸张独特的纹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电话号码,这是通往她内心堡垒的第一道门禁卡。

“荣幸之至。”他克制着内心的狂澜,语气平静。

雨势渐小。

林晚拦下一辆出租车,离去前,回头看了他一眼。这一次,眼神里没有了审视,只有一种复杂的、难以解读的深邃。

顾衍站在原地,直到出租车尾灯消失在街角。他低头看着手中的名片,嘴角终于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