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的手指顿了顿,心里突然冒出个荒唐的念头。
二、第一次 “尝试”:日料店里的蟋蟀与虚荣的萌芽
四月底的一个周六,苏曼揣着仅有的两百块,坐了一个小时地铁去静安寺 —— 她在网上查过,那里的日料店 “客单价高,店家怕差评”。走进那家叫 “菊屋” 的日料店时,她特意挺直了背,把旧外套叠在臂弯里,露出里面那件洗得有些起球的粉色蕾丝衬衫。服务员递来菜单,她假装镇定地翻着,目光在价格上扫过:三文鱼刺身 68 元,寿喜锅 198 元,一份鳗鱼饭就要 88 元。
“来一份鳗鱼饭,再加一壶清酒。” 她声音不大,却足够让服务员听见。其实她根本不懂清酒,只是觉得 “点酒显得有格调”,而且清酒分量少,不容易浪费。
等待上菜的间隙,苏曼从包里摸出个透明小袋子 —— 里面是她前一天在菜市场角落捡的死蟋蟀。那天她路过菜市场,看见一个卖活禽的摊位前有几只被踩死的蟋蟀,突然想起那条 “维权指南”,鬼使神差地捡了两只,装进了塑料袋。此刻她捏着袋子,手心全是汗,心脏 “咚咚” 跳得像要撞开肋骨。
鳗鱼饭上来时,热气裹着甜香飘进鼻腔,苏曼却没胃口。她趁服务员转身给邻桌送菜,飞快地把袋子里的蟋蟀倒进味增汤里,又用筷子轻轻拨了拨,让蟋蟀沉在汤底。做完这一切,她假装继续吃饭,可筷子在碗里戳来戳去,根本咽不下。
“服务员!” 十分钟后,苏曼终于鼓起勇气喊了一声,声音带着刻意装出来的愤怒。
店长是个穿黑色西装的中年男人,快步走过来:“您好,请问有什么问题吗?”
苏曼把碗往桌中间一推,指着汤里的蟋蟀:“你们这汤里有虫子!我喝了半碗才发现,要是吃出问题怎么办?” 她故意拔高声音,邻桌的两个女生立刻看了过来,还掏出手机对着碗拍照。
店长的脸瞬间白了,弯腰仔细看了看,连忙道歉:“实在对不起!是我们的疏忽,这桌我给您免单,再送您两张一百块的代金券,您看可以吗?”
苏曼心里一阵窃喜,可脸上还是绷着:“免单是应该的!代金券我不要,我以后再也不来了!” 其实她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 不仅省了近两百块,还赚了个 “理直气壮”。
走出日料店时,晚风一吹,苏曼才发现自己的手还在抖。她捏着口袋里的两百块(原本准备买单的钱没花出去),沿着静安寺的街道慢慢走,看着路边橱窗里亮着的灯,橱窗里挂着的真丝衬衫标价两千多,比她一个月的房租还贵。她突然觉得,刚才那十分钟的 “紧张”,值了。
那天晚上,苏曼在直播时特意提了一句 “今天去静安寺吃日料,遇到店家卫生问题,还好维权成功了”,评论区有人说 “主播好勇敢”“要保护好自己”,还有人问 “是哪家店呀,避雷”。她第一次感受到被人关注的滋味,虽然这种关注是假的,可那种虚荣感像藤蔓一样,悄悄缠上了她的心。
三、“秘密工具包”:从被动 “维权” 到主动 “设计”
有了第一次的 “成功”,苏曼的胆子大了起来。她开始刻意 “准备”—— 去菜市场捡死虫子时,会特意挑看起来新鲜的;在网上搜 “过敏病历模板”,用 PS 软件把自己的名字和照片 P 上去,还学会了改日期;甚至去小商品市场买了瓶假的 “荨麻疹药膏”,装在小盒子里,用来 “佐证” 自己的 “过敏症状”。她把这些东西都放进一个黑色的帆布包,称之为 “秘密工具包”,每次出门 “消费” 前,都会检查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