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艰难地开口:“陈女士,您给我日记,是想告诉我……苏蔓,我的妻子,和叶晴的失踪有关?”

陈淑仪没有直接回答,她取出一个更旧的铁盒,里面是叶晴的遗物——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叶晴和一个年轻女子的合影。照片上的女子,笑容灿烂,眉眼温柔,正是二十岁出头时的苏蔓!背景是市图书馆,与日记内容吻合。

“晴儿单纯,把她当成了可以倾诉一切的姐姐。”陈淑仪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刻骨的悲凉,“她失踪后,我查过这个苏蔓。她很聪明,没留下任何直接证据。但我知道,晴儿最后去见的人,就是她。”

“您为什么当年不告诉警察?” “证据呢?”陈淑仪看着我,“日记?私人交往的照片?这能证明什么?警察的注意力全在张建国身上。而且……不久后,张建国就疯了,关键证据也消失了。你不觉得,这一切太‘巧合’了吗?”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我脑中成型:如果凶手不是张建国,那证据的消失,就不是为了保护他,而是为了——彻底坐实他的罪名!一个完美的替罪羊!

妻子的另一张面孔

我开始秘密调查苏蔓的过去。通过旧友关系,我了解到一些碎片:大学时的苏蔓,并非一直如此温顺。她曾有过一段非常叛逆的时期,交往过一些社会背景复杂的朋友,甚至短暂休学过一年,原因不明。

我尝试用陌生号码拨通了日记中提到的、苏蔓当年可能使用的一个旧电话号码(通过一些特殊渠道查到)。接电话的是一个声音粗哑的男人,听到我试探性地问起“小蔓”和“2008年的事”,对方立刻警觉地挂断了电话,再打已是空号。

恐惧像藤蔓一样缠绕住我。苏蔓的过去,远比我知道的复杂。

一天深夜,我假装熟睡,苏蔓悄悄起身,走到阳台压低声音打电话。我隐约听到片段: “……他好像有点怀疑了……” “东西必须尽快处理掉……” “那个老太婆接触过他了……”

我浑身冰凉。她在和谁通话?要处理什么?“老太婆”显然指的是陈淑仪。

失踪的班主任与“第三方”

张建国是关键。如果他不是凶手,那他的疯癫和证据消失,就是突破口。我费尽周折,找到了那家位于市郊的精神病院。

经过多次探访,我用记者身份(伪造的)和耐心,从一个老护工口中套出信息:张建国刚入院时,时常在癫狂状态下嘶喊:“不是我!我没碰她!……黑影!那个黑影!……笔记本……纽扣……他们拿走了!” 他还反复念叨两个词:“体育馆……镜子……”

体育馆!这与日记中叶晴最后要去的地点吻合!“镜子”又指什么?

更令人震惊的是,护工提到,大约在张建国入院后一年,曾有一对“兄妹”来探望过他,之后张的情绪就更加不稳定。护工对那个“妹妹”有印象:“很漂亮,很有气质的年轻女人,但眼神冷冷的。” 根据描述,极像年轻时的苏蔓!而那个“哥哥”,则是个身材高大的陌生男人。

陷阱与反转

陈淑仪约我再见一面,说有了新发现。地点在一个废弃的旧体育馆——正是日记和张建国呓语中提到的那个!我明知可能是陷阱,但对真相的渴望压倒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