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能教我什么是疼吗?”张小莹突然问道,眼睛亮得惊人,“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通过科学记录,也许我能理解疼痛的本质。”

赵烈摇头:“有些东西是教不会的。”

“试试看。”张小莹翻开新的一页笔记本,“比如你受伤时的表情变化——眉头皱起程度、嘴角下弯角度、呼吸频率改变。这些都是疼痛的外在表现,我可以学习识别。”

她掏出一支红色记号笔:“甚至,你可以在我手腕上画一条线,模拟割伤的感觉。我可以记录下整个过程,从视觉上理解疼痛的产生。”

赵烈后退一步:“不行。”

“为什么?”张小莹不解,“这只是一个模拟实验。”

“因为疼不是游戏,不是数据,也不是实验!”赵烈声音突然提高,“那是活着的证据!你懂吗?”

张小莹怔住,笔记本滑落到地上。她看着赵烈激动的表情,迅速记录下观察:“瞳孔放大,声调提高百分之三十,这是愤怒还是恐惧的表现?”

赵烈深吸一口气,努力平静下来。他弯腰捡起笔记本还给她:“你走吧。我不是你的实验对象。”

张小莹没有动。她低头看着手腕,轻轻抚摸那片光滑的皮肤:“地震那天,我失去了母亲。别人都说那很疼,心里疼。但我只是觉得……空了一块。我想知道,那种‘疼’到底是什么感觉。”

赵烈愣住了。他没想到这个看似冷漠的女孩有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地震夺走了他的父母,他深知那种疼痛如何啃噬人心。

“每周三下午我没课。”张小莹递过一张纸条,“如果你改变主意,可以来学校找我。或者我再来这里。”

她转身离开修理铺,白色校服裙摆在秋风中轻轻飘动。赵烈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口袋里的银杏叶挂坠——那是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远处,张小莹在巷口停下,回头望了一眼。阳光照在她脸上,赵烈突然发现她的左眼角有一道极浅的疤痕,像泪痕一样若隐若现。

他不知道的是,张小莹在转角处停下脚步,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

“对象赵烈,19岁,机车修理工。观察日期:2009年10月14日。

“初步接触成功,表现出对疼痛话题的敏感度。疑似有未愈合的心理创伤。

“下一步计划:建立信任关系,进一步研究疼痛的生理和心理表现。

“备注:对象右手有陈旧性烧伤疤痕,可能与地震经历有关。值得深入探究。”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地震前张小莹与母亲的合影。照片背面有一行小字:“寻找疼痛的意义,就是寻找失去的感觉。”

风吹过小镇的街道,卷起几片落叶。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在这一天交汇,他们还不知道,这次相遇将如何改变彼此对疼痛、对生命、对爱的理解。

(2)温度交换

2009年冬-2010年春,四川某小镇

修理铺的金属卷帘门半开着。张小莹弯腰钻进店内,头发上沾着细碎雪花。她看见赵烈蹲在摩托车旁,手指裹着纱布,正在拆卸发动机。

“周三下午三点整。”赵烈头也不抬,“你真准时。”

张小莹从书包里取出笔记本:“科学观察需要固定变量。”她环顾四周,发现修理铺比上次整洁许多。工具整齐挂墙,地面油污也被清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