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
我斩钉截铁地打断他,“不签,手术不做。”
“这是为了避免以后有任何纠纷,影响我们一家人的感情。”
我面无表情地补充了一句,像是在陈述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流程。
他们面面相觑,最终还是我爸先开了口,声音沙哑:“好,我们签。只要你肯救瑶瑶,怎么都行。”
看着他们如释重负的样子,我垂下眼帘,掩去眸底深处那一片冰冷的嘲讽。
他们以为我妥协了。
他们不知道,这只是我布下的第一颗棋子。
一场复仇,有时候也需要像一台精密的外科手术一样,冷静、细致,步步为营。
2.
当天下午,王主任就把林瑶的全部病历资料送到了我的办公室。
厚厚的一沓,记录着她从发病到现在的每一次检查、每一次用药。
我关上门,拉上百叶窗,办公室里只剩下我翻动纸张的沙沙声。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心外科主任医师,我看过的病历比我吃过的米还多。
很快,我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林瑶的病,确实很棘手。
但根据几项核心指标来看,远没有到病危通知书上写的那么严重,更没有到必须立刻采用这种激进、高风险手术方案的地步。
明明有更稳妥、更成熟的保守治疗方案,虽然见效慢,但对患者和供体的损伤都小得多。
为什么王主任他们要避而不谈,反而极力推荐这个所谓的“前沿技术”?
我的指尖在一张高额的进口药物使用单上停了下来。
一种我从未在常规治疗中见过的药物,价格高得离谱,而且用量极大。
我拿出手机,打开一个加密的医学数据库,输入了药品名称。
结果让我瞳孔一缩。
这是一种临床试验阶段的免疫抑制剂,副作用极大,且根本不适用于林瑶的病症。
滥用这种药物,反而会加速她自身免疫系统的崩溃,造成病情急剧恶化的假象!
是谁在用药?
我翻到医嘱签名的那一页,看到了一个龙飞凤舞的签名:王振国。
我的导师。
那个刚刚还语重心长劝我“以大局为重”的人。
一股寒意从我的脊椎升起。
这已经不是医疗方案选择的问题了,这是蓄意伤害!
我将那几页关键的病历用手机拍了下来,加密后上传到云端。
做完这一切,我的手机响了,是陈旭。
“微微,你在忙吗?晚上一起吃个饭吧,叔叔阿姨也想当面谢谢你。”
他的声音听起来充满感激和诚恳。
“好。”
我平静地答应了。
有些证据,需要当面去取。
3.
餐厅包厢里,气氛异常“温馨”。
我妈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嘘寒问暖,那种久违的热情让我觉得陌生又可笑。
“微微啊,妈知道,从小就委屈你了。你姐姐身体不好,我们总得多照顾她一点。你别往心里去。”
她眼圈红红地说。
我爸也端起酒杯:“微微,爸敬你一杯。等瑶瑶好了,我们一家人就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了。”
我扯了扯嘴角,没说话。
从小到大,这样的话我听了无数遍。
林瑶身体不好,所以她可以拥有漂亮的新裙子,而我只能穿她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