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章

在市委办公厅工作的后半年,宁方远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他依然负责文件收发的基础工作,但不同的是,现在处里一些重要的文稿起草任务,也开始落到他的肩上。

起初,这只是偶然现象。某次,处里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需要起草一份关于宁州市乡镇企业发展的汇报材料。当时处里的笔杆子们都有其他任务在身,处长老李把任务交给了宁方远。

“小宁,你在大学文笔就好,这个材料你试着起草一下。”老李递过一叠参考资料,“明天早上给我初稿就行。”

宁方远接过材料,平静地点点头:“好的,处长,我尽力完成。”

那天晚上,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深夜。宁方远并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仔细研读了所有参考资料,又找来了近年来中央和省里关于乡镇企业的政策文件。凭借前世对经济发展脉络的把握和这半年来的深入研究,他很快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动笔时,他摒弃了当时盛行的空话套话,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和案例说话,既指出了宁州市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又提出了几条切实可行的建议。特别是其中关于“借鉴苏南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的观点,颇具前瞻性。

第二天一早,当宁方远将打印整齐的稿子放在老李桌上时,老李原本只是随意地扫了一眼,却很快被内容吸引,戴上老花镜仔细读起来。

“这真是你一晚上写出来的?”老李读完最后一页,难以置信地抬起头。

宁方远谦逊地笑了笑:“可能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请处长多指正。”

老李摇摇头:“不,写得很好,观点鲜明,数据扎实,比很多老同志写得都好。”他拿起红笔,习惯性地想修改几处,笔尖悬在半空却迟迟落不下去——稿子实在没什么需要大改的地方。

最终,老李只改了几个标点符号,就把稿子送了上去。出乎意料的是,这份材料得到了分管副秘书长的高度评价,称其“有见解,有深度”。

从此,处里重要的文稿任务,越来越多地落到宁方远肩上。无论是工作报告、调研材料还是领导讲话稿,他都能出色完成。更难得的是,他写的稿子总是思路清晰、言之有物,既符合机关公文规范,又不落俗套。

久而久之,办公厅里流传开一种说法:“宁方远的稿子——改动最少。”这话既是夸奖,也带着几分羡慕甚至嫉妒。有些老同志私下嘀咕:“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怎么写材料比干了十几年的人还老道?”

他们不知道的是,宁方远有着两世为人的阅历和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这让他看问题总能高出一筹。再加上他勤奋好学,经常研究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准确把握政策脉络和领导思路,自然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稿。

半年时间转眼过去,宁方远的见习期即将结束。按照惯例,大学毕业生见习期满后定为科员,少数特别优秀的可能享受副科级待遇。通常情况下,这种待遇需要有一定背景或特别突出的表现才能获得。

在讨论宁方远转正问题的处务会上,老李首先发言:“小宁这一年表现很突出,特别是文字能力很强,处里很多重要材料都是他执笔的。我认为可以考虑给他落实副科级待遇。”

副处长老张点点头:“我同意。小宁不仅文笔好,工作态度也很踏实,不骄不躁,是个好苗子。”

但也有不同声音:“是不是太快了?才一年就副科,怕其他同志有意见啊。”“是啊,很多老同志干了多年还是科员呢。”

正在争论时,电话响了。老李接起电话,脸色顿时变得恭敬:“周秘书长好!是,我们在开处务会...讨论宁方远同志的转正问题...”

全处人员都屏住了呼吸。市委常委、秘书长周明远亲自来电,这极不寻常。

电话那头,周明远的声音平稳而有力:“宁方远同志的情况我了解一些。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华,写的材料我也看过几篇,很有见地。《大明王朝1566》我也读了,是个人才啊。这样的人才我们要大胆使用,我建议按规定落实副科级待遇。”

秘书长一锤定音,所有的争议顿时烟消云散。就这样,宁方远在转正的同时,被确定为副科级干部,这在同批大学生中是绝无仅有的。

消息很快在办公厅传开。有人羡慕,有人祝贺,也有人私下议论宁方远是不是有什么背景。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宁方远进入了一个重要人物的视野——市委书记刘长生。

刘长生是改革开放后提拔起来的干部,思想解放,务实能干,对人才尤为重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宁方远起草的一份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调研报告,对其中的观点十分赞赏。当得知作者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时,他更加惊讶,特意让周明远关注这个年轻人。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就在这时,刘长生的秘书王建国被派到下面县里任副县长,秘书岗位暂时空缺。按照惯例,市委书记的秘书通常从办公厅有一定资历的干部中选拔,很少直接启用新人。

但在酝酿人选时,刘长生却出乎意料地提到了宁方远:“那个写《大明王朝1566》的大学生,是不是在你们办公厅?我看了他写的几篇材料,很有思想。让他暂时跟我试试吧。”

周明远有些犹豫:“刘书记,宁方远确实有才华,但毕竟刚转正,缺乏经验,怕一时难以胜任这么重要的工作。”

刘长生摆摆手:“经验可以积累嘛!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是好事。先让他做临时联络员,试试看。”

于是,一纸调令,宁方远被任命为市委书记的临时联络员。消息传出,整个市委办公厅都震动了。从一个刚转正的副科级干部到市委书记的联络员,这跨越太大了!

任命当天,周明远亲自找宁方远谈话:“小宁,刘书记点名要你跟他,这是对你能力的认可,也是巨大的信任。但这个岗位责任重大,一举一动都关系着书记的形象和工作的运转。你一定要谦虚谨慎,兢兢业业,不能有丝毫马虎。”

宁方远内心激动,但表面依然平静:“请秘书长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周明远点点头,又叮嘱道:“做秘书工作,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既要思维活跃,又不能自作主张;既要贴近领导,又要保持距离;既要处理大事,又要注重细节。这些都需要你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带着领导的嘱托和同事们的各种目光,宁方远走上了新的岗位。他知道,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市委书记联络员的位置让他能够站在更高层面观察和思考问题,近距离学习领导的工作方法;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一言一行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刘长生书记在宁州乃至汉东省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前世记忆中,刘长生后来官至省长,是汉东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能够成为他的秘书,无疑是打开了通往更高平台的大门。

第一天到书记办公室报到时,宁方远特意提前了半小时。他仔细擦拭办公室的每个角落,将文件整理得井井有条,为书记泡好他喜欢喝的龙井茶,然后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

当刘长生迈着稳健的步伐走来时,看到的是一个衣着整洁、神态恭敬而又不卑不亢的年轻人。

“小宁来了?”刘长生温和地打招呼。

“刘书记早!”宁方远微微躬身,为书记打开门。

走进整洁有序的办公室,看到桌上泡好的热茶和整理好的文件,刘长生满意地点点头:“周秘书长说你是个细心人,果然不错。”

就这样,宁方远开始了作为市委书记临时联络员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