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宁方远站在县政府办公楼前,望着院子里几个干部聚在一起聊天,看到他出来立刻散开的场景,心中已然明了。这个被群山环抱的贫困县,排外情绪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回到办公室,他叫来政府办公室主任赵建国:“赵主任,麻烦给我找两个熟悉县情的年轻同志,要身体好、能吃苦的。”
赵建国有些疑惑:“宁县长是要...”
“我打算下去调研,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跑。”宁方远平静地说,“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所以要找能坚持的同志。”
赵建国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安排车?县里虽然穷,但领导用车还是能保障的。”
宁方远摇摇头:“很多村路车进不去,还是骑自行车方便。你去帮我买三辆自行车,要结实耐用的,钱从我工资里扣。”
赵建国惊讶地看着新县长,欲言又止,最后还是点头去办了。
第二天一早,两个年轻人准时来到宁方远办公室。一个叫小王,是农业局的干事;另一个叫小张,刚从乡下调到县政府不久。两人都二十出头,看起来朴实能干。
“宁县长,自行车准备好了。”赵建国进来汇报,“按您的要求,买了三辆永久牌的二八大杠,很结实。”
宁方远点点头,对两个年轻人说:“这次调研可能要一个多月,会很辛苦。你们要是有什么困难,现在可以提出来。”
小王挺直腰板:“报告县长,我没问题!我就是农村出来的,吃得了苦。”
小张也连忙说:“我也没问题!能跟县长下去调研,是学习的好机会。”
“好,那咱们现在就出发。”宁方远满意地说。
三人骑着自行车出了县城,很快就上了土路。双峰县的路况确实很差,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
第一站是离县城最近的大山镇。镇长显然提前得到了消息,带着几个干部在镇口迎接。看到宁方远骑着自行车来,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宁县长,您怎么骑自行车来了?我们派车去接您啊!”镇长急忙上前。
宁方远笑笑:“骑自行车好,能看得更仔细。”
座谈时,镇干部们汇报得滴水不漏,说的都是成绩和困难,但具体细节却很模糊。宁方远听完后说:“这样吧,咱们去村里看看。”
他随机选了一个最偏远的村——山脚下的石门村。村干部带着他们走访了几户人家。宁方远注意到,几乎每家屋檐下都晾着一些草药。
“老乡,这些草药是做什么用的?”宁方远问一位正在整理草药的老农。
老农有些拘谨:“都是山上采的,有些治头疼脑热,有些卖到县里换点零花钱。”
“能卖多少钱?”
“不值几个钱,药贩子来收,压价压得厉害。一斤金银花才给几毛钱。”
宁方远仔细看了看那些草药,种类还真不少:金银花、黄芪、当归...都是常用的中药材。
接下来的一个半月,宁方远带着两个年轻人跑遍了双峰县的每一个乡镇。他们不住招待所,就在老乡家借宿;不吃小灶,就和村民一起啃窝头喝稀饭。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整理笔记。
小王和小张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已经能和宁方远开玩笑了:“宁县长,您这哪是来当官的,简直是来受罪的。”
宁方远总是笑笑:“不受罪怎么知道百姓的苦?”
一个半月的调研让宁方远对双峰县有了深入了解。这里虽然贫困,但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中药材资源。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采药的习惯,只是缺乏组织和销售渠道,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
调研结束后,宁方远带着厚厚几本笔记回到县城。他没有立即召开会议,而是先去找县委书记李重阳。
李重阳看到宁方远黑瘦的模样,有些惊讶:“宁县长调研结束了?收获不小吧?”语气中带着几分揶揄。
宁方远不以为意,开门见山地说:“李书记,我有个想法。咱们双峰靠近大山,中药材资源丰富,老百姓都有采药种药的习惯。我想组织村民规模种植药材,形成产业。”
李重阳立刻摇头:“宁县长想法是好的,但是老百姓不见得愿意干啊。种药材周期长,见效慢,还不如种粮食实在。”
“所以我有个分步走的计划。”宁方远早有准备,“前期不由政府出面推广种植,而是先建立收购渠道。把老百姓现在采的药、种的药都收购上来,由我去跑销路。等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自然就愿意种了。”
李重阳沉吟片刻。这个方案政府风险小,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又能出政绩。最重要的是,如果失败了,责任在宁方远这个提议者身上。
“既然宁县长这么有信心,那就试试吧。”李重阳终于点头,“需要县委这边怎么配合?”
“只需要县委支持成立一个药材收购办公室,其他事情我来办。”宁方远说。
走出李重阳办公室,宁方远心中感慨。同样是贫困县,李达康在金山县有易学习这样的县委书记支持,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而自己在双峰县,却要处处谨慎,步步为营。
他想起调研时听到的消息:金山县正在强行摊派修路集资款,已经引起不少群众不满。按照前世记忆,这件事很快就会酿成悲剧——几个老农因交不起集资款而自杀。
宁方远叹了口气。他知道李达康一心想出成绩,现在谁劝都没用,就连易学习都拦不住他。自己这个外人,更没必要去碰这个钉子。
回到办公室,宁方远立即开始行动。他成立了一个临时性的药材收购办公室,亲自带队到各乡镇收购药材。同时,他利用以前在省里工作时积累的人脉,联系了几家大型制药厂。
第一批收购的药材很快就被制药厂订购一空。宁方远特意选择在集市日发放货款,让老百姓亲眼看到采药带来的收益。
“老王叔,这是您卖药材的钱,一共三百二十八块五毛,您数数。”宁方远亲自将钱交到一位老农手中。
老农颤抖着手接过钱,简直不敢相信:“这么多?我采一辈子药也没卖过这么多钱啊!”
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百姓拿着药材来卖。宁方远趁机宣传规模种植的好处:“要是在自家地里种上药材,收入还能翻几番呢!”
不少人心动了,开始打听种药的技术和销路。
一个月后,宁方远向李重阳汇报工作:“李书记,这一个月我们收购了价值二十万元的药材,全部销售一空。老百姓积极性很高,已经有十几个村表示愿意规模种植药材了。”
李重阳看着报表,终于露出了真诚的笑容:“宁县长确实有能力!这样,下一步县委全力支持药材产业发展,需要什么资源你尽管提。”
宁方远知道,自己终于在双峰县打开了局面。但他也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改变双峰县的落后面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此时此刻,他心中还牵挂着另一个消息——金山县的集资修路事件,恐怕快要到爆发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