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办公桌上的绿色玻璃台板下,压着几张已经泛黄的电话号码纸,台板上放着一本翻得起毛的《机关公文写作大全》。赵明月扶了扶眼镜,继续在稿纸上沙沙地写着。

1998年的这个秋天,是她进入省统计局的第二年。作为一名从小县城考出来的985大学生,她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明月,处长找。”同事小刘探头说了一句。

赵明月连忙起身,整理了一下白衬衫的衣领,走向处长办公室。她的步伐稳健,却也能看出一丝紧张。

“处长,您找我?”

办公桌后,李维正低头批阅文件。三十五六岁的年纪,已是局里最年轻的处长。他抬起头,金丝边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却不失温和。

“这份报告是你写的?”他推了推面前的文件。

赵明月认出那是自己上周提交的《我省第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心里顿时七上八下:“是的,处长,有什么问题吗?”

“数据分析很扎实,但结论部分过于保守了。”李维正站起身,走到墙上的省地图前,“你看,你指出了我省南北工业发展的差距,但提出的建议却只是‘加强调研,因地制宜’这样的套话。”

赵明月脸一红。她不是没看出问题根源,只是作为新人,不敢妄言。

“省里即将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我们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李维正回到座位,递给她一叠资料,“重新修改,大胆一点。”

接过资料,赵明月注意到他修长的手指和整洁的指甲。这样的手,与她家乡那些粗犷男性截然不同。

“我会尽力修改,处长。”

回到自己的办公桌,赵明月深吸一口气。她从抽屉里拿出自己偷偷记录的笔记本,里面是她对全省各地市经济差异的详细分析。当初不敢写进去,是怕太过尖锐。

现在,处长既然鼓励大胆,她便决定放手一搏。

当晚,统计局大楼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只有三楼东头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赵明月伏案疾书,时而翻查资料,时而凝神思考。

“还没走?”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

赵明月抬头,看见李维正站在门口,惊讶得差点打翻桌上的茶杯。

“处长!我、我在修改报告。”

李维正走近,拿起桌上的草稿翻阅。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表情从平静转为惊喜。

“南北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这个思路很好。”他拉过一把椅子坐下,“说说你的具体想法。”

两小时的讨论中,他们从产业政策谈到区域经济,从数据统计谈到实地调研。赵明月发现,这位平时严肃的处长,对经济工作有着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和热情。

“没想到你对农村经济这么了解。”李维正赞赏道。

赵明月微微低头:“我来自小县城,了解基层的情况。”

墙上的钟指向十一点。李维正看了看表:“太晚了,我送你回去。”

车上,赵明月第一次听李维正谈起自己的经历。他毕业于人民大学,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大学教授。

“你很有潜力,明月。”下车时,李维正突然说,“不要因为出身限制自己的视野。”

这句话,让赵明月彻夜难眠。

报告修改后得到局领导的高度认可,省领导在会上也肯定了他们的分析。赵明月因此在局里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