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山深处的童年与白衣梦想
**第一章 秋日山坳里的新生**
1985年的秋天,对于大巴山深处的青石村来说,是一个沉甸甸的季节。漫山遍野的树木褪去了翠绿,染上了或浓或淡的金黄与火红,像一幅被打翻了的调色盘,绚烂得有些不真实。成熟的野果挂满枝头,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落叶和果实混合的、特有的芬芳。就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村西头的老王家,传来了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划破了山村的宁静。
这是王家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父亲王大山,一个沉默寡言、皮肤黝黑的山里汉子,看着襁褓中那个皱巴巴的小生命,平日里被山路和农活磨砺得有些僵硬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憨憨的笑容。母亲李秀莲,虽然产后虚弱,眼神里却充满了温柔的光芒。他们给这个秋天出生的女儿取了个名字,叫“欢欢”,希望她一生都能快快乐乐,欢欢腾腾。
青石村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一条蜿蜒的小溪从村前流过,溪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光滑的鹅卵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散落在山坳里,房屋多是依山而建的土墙木顶房。这里交通不便,通往山外的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日子过得简单而清贫,但大山的馈赠也让这里的人们不至于挨饿。
欢欢的到来,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也伴随着一丝隐忧。她不像村里其他孩子那样皮实,从小就体弱多病。襁褓中,她就比别的婴儿更容易哭闹,常常整夜整夜地睡不安稳,小脸蛋也总是带着不正常的潮红。
“娃是不是又不舒服了?”李秀莲常常在深夜抱着哭闹的欢欢,忧心忡忡地问王大山。
王大山便会披上衣服,点起煤油灯,仔细端详女儿。昏黄的灯光下,欢欢的小脸显得格外脆弱。“明天,我背她去乡卫生院看看。”他总是这样说,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于是,在欢欢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宽厚而温暖的脊背,成了通往“白衣天使”所在之地最频繁的交通工具。通往乡卫生院的路有十几里山路,崎岖难行。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欢欢一生病,王大山就会用一条结实的布带,把欢欢牢牢地绑在背上,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山外。
欢欢还记得,有一次她发高烧,迷迷糊糊中感觉自己像坐在一艘颠簸的小船上,耳边是父亲粗重的喘息声和脚下踩碎石子的沙沙声。她微微睁开眼,能看到父亲汗湿的脖颈和随着脚步左右晃动的后脑勺。山风吹过,带着草木的清香,也带着一丝寒意,父亲会把她裹得更紧一些。那一刻,她虽然身体难受,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乡卫生院不大,只有几个医生和护士,药品也不算齐全。但在欢欢眼里,那里穿着白大褂的叔叔阿姨,就是最神奇的人。他们会拿出冰凉的听诊器在她胸口听一听,会用小木棒压住她的舌头看一看,然后开出一些五颜六色的药片或者几支带着苦味的针剂。每次打完针,护士阿姨有时会奖励她一颗水果糖,那甜甜的味道,能暂时驱散打针的疼痛和药的苦涩。
她常常好奇地看着医生们忙碌的身影,看着他们用听诊器倾听病人的心跳,看着他们在处方笺上写下工整的字迹,看着他们为痛苦呻吟的病人减轻痛苦。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这些穿着白大褂的人,仿佛拥有某种魔力,能够把那些可怕的“病魔”赶走。她开始对那身洁白的衣服,对那个充满消毒水味道的地方,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生病时的恐惧,也有对“白衣天使”的崇拜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