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周末,难得的两人都休息。沈薇提议去附近新开的商业街逛逛,透透气。赵志远欣然同意,特意换上了他自认为最体面的衬衫,头发也抹得一丝不苟,仿佛不是去闲逛,而是去参加什么重要仪式。

走在熙攘的街头,沈薇的手机收到一条新用户优惠推送:【恭喜!0.01元抢购招牌奶茶一杯!仅限今日!】她眼睛一亮,拉着赵志远走到那家装修时尚的奶茶店门口:“看!这家新店搞活动,一分钱就能喝杯奶茶,试试?”

赵志远瞥了一眼那长长的、多是学生模样的排队人群,又看了看招牌上花花绿绿的奶茶名字,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他语气带着点不以为然:“这种搞活动引流的东西,能好喝到哪儿去?一分钱的奶茶,估计都是糖精兑水。” 他拍了拍沈薇的手,指向街对面另一家门面更大、装修更显奢华的连锁奶茶店,“走,去那家,我请你喝他们家的招牌芝芝莓莓,真材实料,口感好。”

沈薇愣住了。一分钱的尝试机会,在他眼里成了“廉价劣质”的代名词,而赵志远喜欢的那家奶茶店,一杯奶茶最低二十多块,“贵”则成了彰显品味的象征。

她看着赵志远不容置疑地拉着她走向那家昂贵的店铺,心里那点薅羊毛的小小愉悦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别扭。最终,她捧着一杯价值不菲、缀满奶盖和草莓的奶茶,舌尖尝到的却是一丝苦涩。赵志远则满意地啜饮着,仿佛这杯奶茶的价值,远超过它本身的味道。

自从买了车,沈薇体谅着赵志远的车贷压力,默默承担了房租水电和大部分生活开销。她又开始精打细的过日子了,就像当年和陈浩在一起的时候。

沈薇在网上看到打折的速冻包子,便囤了几袋放在冰箱里。她不再为了图方便出去吃早餐,而是每天提前十几分钟起来蒸包子,既能填饱肚子,又能省钱。

“又吃这个?” 赵志远看着沈薇端上桌的速冻包子,眉头拧成了疙瘩,“一股添加剂的味道,干巴巴的,一点营养都没有。” 他嫌弃地用筷子拨弄了一下,随即放下,“别吃了,走,下楼去吃那家新开的小笼包,十块钱一笼,现包现蒸,汤鲜肉嫩!”

沈薇试图解释:“这个也挺好的,方便,而且打折买的很划算……”

“划算有什么用?” 赵志远打断她,语气带着一种不屑,“听我的,吃好点。十块钱而已,又不是吃不起!” 他不由分说地拉着沈薇下楼,仿佛吃那十块钱一笼的小笼包,才是体面生活的标配。沈薇看着热气腾腾的小笼包,想着冰箱里那几袋被嫌弃的速冻包子,心里沉甸甸的。十块钱“而已”?可是现在对沈薇来说,一人十块,两人二十,每天二十的早餐,已经是一种奢侈……

家里的洗发水快用完了,沈薇习惯性地打开购物APP,想回购之前常用的、性价比不错的国产品牌。赵志远凑过来看了一眼,立刻摇头:“这个牌子不行,洗完头发干涩。要用就用进口的,你看这个,” 他指着页面上一款包装精美、价格是沈薇常用款三倍多的进口洗发水,“虽然贵点,但成分天然,香味高级,对头发好。” 沈薇看着那高昂的价格,再想想他那句轻飘飘的“贵点”,只觉得一阵无力。

最终,她妥协了,买了他指定的那款昂贵的洗发水。当洗发水送达,赵志远试用后满意地说“一分钱一分货”时,沈薇只觉得那泡沫都带着金钱的重量。

集团里一个关系普通的同事结婚,份子钱市场价是200-300。赵志远却对沈薇说:“我现在是主管了,给少了不好看,包个600吧,显得体面。” 沈薇想劝,他却摆摆手:“人情往来,不能小气。” 最终,那600块的红包递出去,换来了同事几句客套的恭维,赵志远脸上便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仿佛这钱花得格外值当。

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出去吃饭,赵志远总要选环境好、看起来“上档次”的餐厅,哪怕人均消费不菲;朋友聚会,他抢着买单的次数也明显增多,即使事后可能要吃几天泡面;他甚至开始关注起一些轻奢品牌的配饰,虽然嘴上说“看看”,但那眼神里的向往瞒不过沈薇。

沈薇看着身边这个越来越陌生的赵志远。印象中那个笨拙却真诚、努力分担责任的男人,仿佛被这辆新车和“主管”的头衔催化了,变成了一个热衷于用金钱堆砌体面、用消费证明价值的人。他嘴上说着压力大,行动上却处处追求“不将就”,那份“老实可靠”的滤镜,在日常生活的摩擦中,裂痕越来越清晰。

她开始怀念起两人刚在一起时,他带来的温热面包和朴素的晚餐。那时,他们谈论的是“慢慢挣,慢慢攒”的未来。而现在,“慢慢”似乎被赵志远抛在了脑后,他像是急于要证明什么,急于要摆脱过去那个来自山沟、带着沉重负担的赵志远。

他追求着眼前的光鲜,却似乎忘记了脚下的根基是否稳固,更忘记了沈薇默默扛起的、那些他不再承担的“基础开销”。

沈薇体谅他买车的心意,体谅他工作辛苦,所以咽下了房租水电的委屈,咽下了速冻包子的嫌弃,咽下了那些不必要的昂贵消费带来的心疼。

但每一次妥协,每一次沉默,都像是在两人之间那道无形的裂痕上,又添了一锹土。她看着镜子里自己日渐沉默的脸,再看看赵志远沉浸在“体面消费”中的满足感,心底那个声音越来越清晰:这个为了“面子”可以不顾“里子”、消费远超自身能力的男人,真的能和她一起,走向那个需要精打细算、脚踏实地才能实现的“未来”吗?

裂痕在无声中蔓延,曾经的誓言,似乎已在车轮和物欲的喧嚣中,变得模糊不清。那颗在购车征信时就埋下的疑虑种子,在日复一日的消费差异浇灌下,已然破土而出,长成了冰冷的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