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一桌,小孩一桌,裴景川邀请王桂花坐了主位后,自己则坐到了宋知意旁边,三个嫂嫂坐在另一侧,边上还有空位,他便对着宋长忠招了招手:
“长忠过来坐小姑父旁边。”
宋长忠看了眼弟妹们,有些犹豫,平日里吃饭,都是他看着小的,以免把饭弄的到处都是。
宋知意见状,笑道:“长忠过来坐吧,春花,秋月,你们看着长松他们吃饭,别喂,让他们自己吃,别撒了就行。”
“是。”
宫里的菜自然色香味俱全,孩子们吃的头也不抬,王桂花拦住宋知意不停给她夹菜的手,道:“你别光顾着我,你吃你的,我想吃什么自己夹。”
宋知意只好收回手,转头就见自己的盘子里堆了满满一桌子菜。
她看了眼裴景川。
裴景川低着头吃菜,像是什么也不知道,耳朵却渐渐泛红。
乾清宫内,宣帝已经喝的醉醺醺的了,他搂着宋满仓的肩膀,摇摇晃晃举起一杯酒道:“亲家,来,再喝一杯!”
宋满仓也有些酒气上头,但意识还算清醒,他把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后,趁机多吃了好几口菜。
御厨的手艺可不是街边小贩,能多吃几口就多吃几口。
宣帝见他吃的香,不由也跟着吃了两口菜,目露羡慕的看着对面的五兄弟,感慨道:“亲家,你这五个儿子养的好啊!”
宋满仓不以为意,摆手道:“一溜儿的小子也不省心,别看他们现在人模狗样的,小时候上房揭瓦的事可没少干,还好家里还有个贴心的闺女,叫我说,生儿子没用,一点指望都没有,哪有闺女香?”
儿子一家还要他养呢,闺女转头却给他挣了个荣恩侯。
宣帝心想,他这辈子怕是体会不到闺女的香了,但儿子应该还是能指望的。
“这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咱们能成亲家,那是天定的缘分,太子是你的半个儿子,你的五个儿子,也算我三个儿子了!”
宋满仓咂磨着皇上的话,怎么听着有些怪怪的呢?
这边还在喝酒,东宫的饭局却已经到了尾声,见王桂花放下筷子,裴景川喝汤的动作便停了下来,待桌上的饭菜全都撤下,他便道:
“我还有些事要处理,要先去书房一趟,娘,我就先失陪了。”
王桂花早就想和闺女说些私房话了,闻言便笑:“太子您有事就去忙。”
对几位嫂子打了招呼,他看了眼宋知意,便带着平安出了屋,谁曾想宋知意追了出来,轻声道:“我带娘去偏殿说话,你要是累了,就回屋睡,别睡椅子上,不舒服。”
裴景川想说不用,少女的脸却在眼前放大,唇上印上了一抹柔软。
“乖,听话。”
宋知意摸了摸他冰凉的脸,看向一旁憋着笑的平安:“书房里多摆一个炭盆,但一定要注意通风。”
“是。”平安赶紧调整了自己的神情,装作一脸严肃的样子。
待宋知意进屋,裴景川还有些愣神,平安小声提醒道:“殿下,外头冷,去书房吧,要不然太子妃该担心您了。”
话语中的调侃之意很是明显。
裴景川脸上升起热意,冷淡的凤眸里也染上了丝丝鲜活之气。
偏殿中,没了外人,三个嫂子总算放开了些,二嫂蒋秋绕着屋子走了好几圈,这儿摸摸,那儿看看,嘴里啧啧有声:“哎呦,瞧这花瓶,瞧这雕花.....”
她语气夸张,一副稀罕的不行的样子,但眸中只是好奇,并无半点贪婪。
赵秀秀却更关心宋知意的生活:“咱家这位姑爷,瞧着身体确实弱些,你们,圆房了吗?”
宋知意脸一红,没想到大嫂竟然这般直接,还没等她回答,三嫂胡杏花就跟着道:
“吱吱,你听三嫂一句话,不管圆不圆房,暂时先别要孩子吧。”
“这话怎么说的?”蒋秋凑了过来。
胡杏花解释:“这才十月初,咱家这位姑爷就斗篷不离身,我听远房舅舅曾经说过,这孩子要想长的好,男子的身体也很重要,若是精气不足,孩子怕也会体弱一些。”
那远房舅舅是开医馆的,同胡家关系亲近,胡杏花未出嫁前常去医馆玩,偶尔听了这么一耳朵。
原本想着,太子金尊玉贵长大,就算身体不好,又能差到哪里去,流言肯定夸张,但今日一瞧,看来所言非虚。
宋知意本也没打算这么快要孩子,只是有些事不太明说,她佯装害羞地岔过话题,问道:“父皇既然赐了宅子,娘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搬?”
王桂花似乎有些苦恼:“现下正是丰收的时候,地里那些菜啊,瓜啊就不说了,山上遍地都是山货,我和你爹想着,要不就先不搬,等快入冬了再到京城来。”
不过她转念一想,搬到京城来,到底离闺女近些,万一有什么事也好搭把手,这不正纠结呢。
“嫂子们觉得呢?”
赵秀秀也惦记着家里的地,她道:“今年收成不错,山上那些山货不少,小妹你最喜欢吃板栗,我寻思着过两天和你大哥上山打两麻袋,也不知道能不能送进宫来。”
蒋秋倒是想早点搬进京城,毕竟谁不想住大宅子呢,不过她并未直说,而是看了眼胡杏花。
胡杏花腼腆一笑,摸着自己的肚子道:“我倒是无所谓,只是近日怕是不能干重活了。”
“你这是......”王桂花眼睛一亮。
胡杏花点头,有些羞涩道:“有两个月没来事儿了,一开始我也不确定,所以就没跟娘您说。”
自生了宋长乐之后,这两年她的肚子都没有动静,王桂花虽从不说什么,但她心里还是有些着急,如今总算能松口气了。
宋知意也很高兴,忙问:“可曾瞧过大夫了?”
“还不曾,我给自己瞧了脉,脉象很好。”
“医者不自医,还是得请大夫来瞧瞧。”宋知意一拍脑袋:“瞧我,东宫有现成的太医,三嫂稍等,我去问问去。”
胡杏花却道:“小妹别忙,等出宫去医馆瞧瞧就是了,别麻烦宫里的太医。”
但宋知意还是去请了太医。
“这位夫人身体康健,脉象沉稳有力,中取滑如走珠,此乃胎气充盈,母子同安之象,恭喜夫人有孕,已有两月有余!”
老太医头发花白,面露和蔼,心里却在感慨,时隔二十年,他终于又诊到了喜脉,虽则不是宫中之喜,但也算是福兆,真是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