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惯差异: 某篇以“知情人”口吻爆料的文章,用了几个非常冷僻的书面成语,却在一个简单的口语化表达上出现了语法错误,风格严重割裂,明显是多人拼凑而成。
资金流向痕迹: 我顺着那几个跳得最欢的媒体和“证人”公开信息反向追踪(结合了一些我之前自学和郭解附体时隐约带来的情报搜集本能),发现他们在近期都收到过来自同一个海外空壳公司的汇款,而那个空壳公司的注册信息,最终指向了王太太的一个远房表亲!
我不动声色,没有立即反驳。我模仿狄公的办案思路,继续深挖,甚至故意放出一些错误的“线索”引诱对方进一步行动,让他们露出更多马脚。
一周后,就在沈家以为我已经被舆论压垮,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并要将我“移送法办”的前夕。
我抢先一步,在同一家豪华酒店,召开了我的发布会。
台下坐满了闻风而来的媒体,沈皓和王太太也坐在前排,脸上带着胜券在握的冷笑。
我没有废话,直接打开PPT,将我这几天发现的破绽,一条条、清晰无比地公之于众。时间戳、图片对比、资金流水截图、证人背景分析……每一个疑点都配有确凿的证据。
现场一片哗然,相机闪光灯亮成一片。
最后,我放出了一段录音。是我用变声器冒充海外调查记者,与那个“远房亲戚”的通话记录,对方在金钱诱惑下,亲口承认是收了王太太的钱,按照她提供的剧本撒谎。
“不!这是伪造的!”王太太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尖叫起来,脸色惨白地想冲上台。
我看着他们,目光如炬,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伪造?那么请问王女士,你名下那个在维京群岛注册的空壳公司,近期向这位‘证人’以及数家媒体支付的款项,又作何解释?”
我直接抛出了最致命的证据!
王太太彻底僵住,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沈皓猛地站起来,想拉她走,但已经晚了。
“报警。”我对着台下清晰地说,“这里有人涉嫌伪造证据、诽谤、以及可能存在的经济犯罪。我相信法律会还给所有人一个真相。”
发布会以一场极致的混乱结束。王太太在试图逃离时被赶到的警方带走调查。沈皓在媒体的长枪短炮下,狼狈不堪地钻进了车里。
我站在台上,看着这场闹剧落幕。狄公那睿智沉稳的意念缓缓褪去,留下的是拨云见日的清明。
身份危机?现在,谁才是那个来历不明的“赝品”,已经一目了然。
沈皓,你和你母亲处心积虑想抹掉我的存在,现在,轮到你们自己尝尝被反噬的滋味了。
王太太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像一颗炸弹投入平静的湖面。沈家动用了巨大的能量,才勉强在24小时内将她保释出来,但“涉嫌伪造证据、诽谤”的帽子已经牢牢扣上,司法程序正式启动。
沈皓和他背后的沈家势力彻底红了眼。他们意识到小打小闹已经没用,必须动用终极武器——舆论,将我彻底批臭、打倒,让司法在“民意”面前也有所顾忌。
更凶猛、更无孔不入的舆论攻击开始了。这一次,他们不再仅仅针对我的身份,而是全面抹黑我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