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他说到这里,像是撕开了什么伤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你可能不信。我带了证据。”他掏出一张褪色的照片,递到铁栏外。那是两个人影并排的模糊合影:一个小男孩抱着一只破旧的布熊,另一个是他,脸上有一道小小的刀伤疤——额头左侧靠近发际的那道疤痕。林骁看过去,胸口猛地一紧——那疤痕,他也有。

“怎么会……”林骁伸手摸额头,指尖触到一个已经愈合的凹陷。童年时他记得那次被邻居家的小刀划过,母亲帮他贴上了创可贴,那记忆像油画一样模糊但真实。中年男人盯着他:“你也记得。那就是问题:记忆能被人分给别人,能被改写,但肉体留下的疤痕不会骗人。”

林骁闭上眼。车祸前后的空白,医院里陌生医生的面容,苏晴在病床旁的哭——这一切像是被别人的手把页码剪掉。他忽然觉得自己像一本被人拼接的书,缺页处的空白让整本书都摇晃。

狱中的“真正”林骁讲述得详细又片段化:被带到一个私人研发所,做记忆筛选和情绪压制;有一批人被改造后,当作替身派去替换某些关键人物;有一张名单,名单有人名、编号和目标。那机构的代号是“影织”。他说他带出来的照片、旧信、甚至他母亲的口音录音,都是用来证明他是真实的林骁。

可证据之外,谁会相信一个刚从牢里出来的人?更何况监控、日记、实物证据都指向现在被羁押的“林骁”(也就是眼前的主角)。世界似乎在用影像和文字把他框进罪名。

沉默警官在一旁听着,偶尔皱眉。他不像那个冷峻警官,面容里藏着一点迟疑。几个小时后,沉默警官叫住林骁,说出了一个意外的句子:“如果你真想查清,你得去找一个人——苏晴以前的导师,陈教授。他负责早年关于记忆的研究,可能知道影织的影子。”

那一夜,林骁想了很多。监狱里的对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他过去的影子。镜子里那个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但却要为别人的证据负责。若真相像剔透的水晶,他此刻只抓到几片碎片。碎片如果拼到一起,也许能照出完整的脸。

陈教授住在城西一栋年代久远的校外宿舍里,书架上堆着厚厚的期刊和一把老旧的茶壶。林骁带着拘留室的短暂释放许可,找到了这里。陈教授年近花甲,眼睛却依旧明亮。

“你来晚了,年轻人。”教授这句话并非嗔怪,而像承认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事情已被拉扯很久。

听完林骁的断断续续陈述,教授叹了口气,倒了杯茶递给他:“影织不是简单的黑帮。它利用现代神经科学的漏洞,曾有人提出设立一种‘替代记忆’技术,用来治疗失忆和重创后的人格重建。可谁会想到,这技术会被人用来制造分身、出售身份?”

陈教授把一份尘封的手稿摊开,上面记录着他十年前领衔的一个项目细节:记忆片段的编码、情绪锚点的植入法、外周神经的刺激序列。手稿背面,密密麻麻的笔迹里,出现过一个名字:林骁。但那位“林骁”在手稿旁边被圈出——并加了注解:样本异常。

“你的名字在我的笔记里。”教授缓慢地说,“你不是唯一一个。十年前,有人找过我们,说要做身份项目,名为‘重生协议’。当时我拒绝了,他们继续做了,离散在地下。那些留下来的记录,我有一部分。若有人想毀掉一张脸,他们只用影像和文字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