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手机屏幕的光映在我略显疲惫的脸上,微信聊天界面的绿色转账条格外醒目。那串数字——1888——我反反复复输了三遍,才终于深吸一口气,点了发送。

指尖离开屏幕的瞬间,心里像是有什么东西轻轻落了地,又像是悬得更高了。紧接着,是一种混杂着欣慰和肉疼的奇异感觉。欣慰的是,这是我能给小雨的、最拿得出手的祝福;肉疼的是,这个数字几乎是我大半个月的伙食费。

“小雨,新婚快乐!一定要幸福!”我附上这句斟酌了半天的留言,后面跟了几个闪烁的爱心和烟花表情,试图让这笔带着我体温和省吃俭用痕迹的钱,显得更轻快、更理所应当些。

窗外是城市寻常的黄昏,我租住的这间老公寓采光不好,即使夏日傍晚,室内也已然一片晦暗。只有手机屏幕的光,固执地照亮一小方天地,也照着我指尖因为紧张而微微泛白的关节。

我和小雨,认识了十年。从大学时代挤在一张宿舍床上分享一包薯片、一瓶可乐,到毕业后各自在这座庞大城市的不同经纬线上挣扎浮沉。时间像一把无形的筛子,不知不觉间,把我们筛向了不同的流向。她嫁得良人,即将开启安稳富足的新生活;而我,依然在这月薪三千的文员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处理着无穷无尽的报表和文档,守着这间不到三十平米、冬天漏风夏天闷热的出租屋。

三千块,在这个物价飞涨的都市里,意味着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意味着看到心仪的口红要先查三次银行卡余额,意味着周末聚餐要小心翼翼地计算人均消费,意味着每次交完房租后,接下来的一周食谱里,泡面会成为绝对的主角。

但这1888,我包得心甘情愿。甚至,还带着点隐秘的、试图挽回什么的倔强。仿佛通过这个比其他同事、朋友都厚实些的红包,就能证明些什么——证明我们的友情并未因距离和境遇的差异而褪色,证明我虽然赚得少,但心意一点也不少,证明我依然是那个可以和她分享最重要时刻的、对等的闺蜜。

屏幕那端,备注为“小雨公主”的对话框上方,久久地显示着“对方正在输入…”。那几个跳动的省略号,像擂动的小鼓,敲在我心尖上。她是在组织语言感谢我?还是觉得太多,在推辞?

我甚至开始想象她收到转账时惊喜的表情,或许会立刻一个电话打过来,用她那标志性的、略带夸张的语调嚷着:“哎呀!你干嘛包这么大!你什么经济状况我还不知道吗?快收回去!”

如果她真这么说,我连怎么回复都想好了:“一辈子就结一次婚,必须的!再说,给你花,我乐意。”

这当然是我排练好的台词。真实的原因是,在看到她朋友圈那张精致到头发丝的婚纱照,背景是马尔代夫湛蓝的海水和奢华的水上别墅时;在看到她无意中提起新房五百多万的全款,以及丈夫周屿那份令人艳羡的职业和收入时——一种难以言喻的自卑和焦虑,便细细密密地裹住了我。这个红包,成了我维护自己那点可怜自尊心的最后武器,是我拼命想挤进她如今生活圈层的一张勉强够看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