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大爷默默递上竹杯垫时,734号又进行了分析。
“检测到‘非语言性善意回馈’行为。通过赠予包含个人劳动价值的物品,建立情感链接。评估:链接强度,中等。”
林薇听着她的分析,只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这些充满人情味的互动,被她一解释,瞬间就变成了一场场可以量化的数据交换。
但林薇也发现,734号在观察的同时,似乎也在悄悄地“学习”。
一开始,面对村民们的热情,她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只会用点头或摇头来回应。
到后来,她已经能模仿着林薇的样子,对别人的称赞,说上一句略显生硬但发音标准的“谢谢”。
分享面包事件,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村里荡起了圈圈涟漪。
村民们都知道了,村尾那个漂亮安静的城里姑娘,不仅人好,还会做那么好吃的西式点心。
渐渐地,开始有邻居主动上门来串门。
王大婶会端着一碗刚出锅的饺子过来,让她们尝尝。
村里的孩子们,会趴在篱笆墙外,好奇地看着林薇画画。
林薇的生活,从只有她和734号的二人世界,变得热闹了起来。
她不再需要刻意去找事做来打发时间。
每天,她都忙着和邻居们交流种菜心得,跟着王大婶学做本地的小吃,或者给村里的孩子们画几张速写。
在这样的交流中,她那颗因为长期与人隔绝而变得有些封闭的心,也慢慢地打开了。
一天下午,阳光正好。
林薇坐在院子的葡萄藤下,重新拾起了被她遗忘了很久的画笔。
她没有去画那些壮丽的远山风景,而是将画板对准了身边的人。
她画下了正在认真给橘猫梳毛的734号,她的侧脸在阳光下显得异常柔和。
她画下了篱笆墙外,那个正偷偷看她画画、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
她画下了刚刚送来一篮鸡蛋、笑容满面的王大婶。
画画曾经是她的热爱,但在广告公司的那几年,这份热爱被消磨成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工具。
她每天都在画,却感觉离画画越来越远。
直到此刻,当她不再为了任何人、只为了记录眼前这些真实的、鲜活的、充满善意的瞬间而动笔时,她才感觉,那个曾经热爱画画的自己,好像又回来了。
笔尖在画纸上沙沙作响,和着院子里的风声、鸟鸣,交织成一曲宁静而动人的乐章。
734号不知何时走到了她的身后,静静地看着她的画。
“根据我的美学数据库分析,”她用一贯的语调说道,“你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比你之前的作品,情感饱和度提升了47%。”
林薇闻言,回头冲她灿烂一笑。
这一次,她没有觉得对方的话奇怪,反而感到了一种独特的、来自系统的肯定。
然而,她没有注意到,734号在说完这句话后,目光长久地停留在画纸上那个笑容满面的王大婶身上。
她的眼底,有蓝色的数据流,正在以极高的速度闪烁、运算,像是在处理一段极其复杂的、超出她理解范围的信息。
7 第七章:过去的残响
随着林薇逐渐融入村里的生活,她和734号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微妙和亲近。
她已经习惯了734号的数据化语言,甚至能从中咂摸出一丝笨拙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