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二天一大早,爷爷又坐着牛车去镇上学馆了。三个弟弟忙着上村学,骆依依上午忙完家务活,就教三个小不点读《三字经》。还缠着爹爹给她做了很多小巧的小竹片,又让二堂哥帮忙把一些浅显的字刻在竹片上。然后教三个弟妹看着竹片认字。

傍晚,等上村学的三个弟弟回来,骆依依又教他们《四书》的内容,这个她是瞒着爷爷的,还要弟弟们先不要告诉爷爷他们在学《四书》。

下午的时间,骆依依仍然坐在爷爷屋里抄书,爷爷已经在家里发话,说依依写的字很好,要帮三个弟弟抄上课用的书册,让大人少些分家务活给她做,其他姐妹也帮着多做些活,大家都乐呵呵地应下了。

只是,骆依丽与骆依晗心里憋着一股劲,暗暗地在下功夫。她们做事更有干劲、更麻利了。早上起得更早,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来爷爷的屋子里练字。有时也听骆依依讲课,听得半懂不懂的,却很认真。

骆依依见她们这般努力,也很高兴,有时会指导她们练字,有时会抄一些适合她们诵读的诗词,让她们背诵。骆家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就连邻居家的小孩从村学回来后,也争着往骆家跑,以能得到骆依依的指导为荣。骆依依来者不拒,对所有的孩子都乐呵呵,因材施教,指点学问。

就这么忙碌了好些日子,骆依依俨然成了全村的孩子王。有时,有些孩子在家里不听话,家长就说:“你这样不懂事,是不是要我去告诉你依依姐啊!”

孩子连忙举手投降:“娘,我去做还不行吗?千万不要告诉依依姐。”

家长嘿嘿直笑,觉得骆依依这个名字真好用。其实,骆依依并不常批评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只是孩子们都以得到骆依依的赞扬为荣。

等依依抄好了二本书,上田村就迎来了农忙。爷爷前一晚就回来了,镇上的学馆也有七天的农忙假,“万事农为本”嘛!农村还有句谚语:“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骆依依当然也不能例外,她分配到的任务是:挖猪菜、洗衣服、帮着姐姐做饭、带小弟小妹收晒稻谷。

一大早,大人们就出门到田里收稻子去了,院子里却更加热闹起来了。原来是爷奶带着一群小奶娃在院子里清理小石块。

小奶娃骆依秀手里拿着一个圆圆的石子,扬起小脸天真地问旁边的爷爷:“爷爷,为什么要捡石子呀?这石子有什么用呢?”

“我知道,太爷爷要把石子放进河里去洗澡!”那边传来一个更稚气的声音,原来是二堂哥五岁的女儿骆丽君,她手里抓了几颗石子,手还举得老高,就往地上的簸箕里扔,结果又掉到地上了。

骆明山把簸箕附近的石子又一个一个的捡起,放进去:“咦,你们哪是捡石子,我看你们是在捣乱。”

骆依秀跑到骆明山身边,仰着头,闪着又圆又亮的大眼睛:“山哥哥,真的要把石子放到河里去洗澡吗?”

“这石子啊,不洗澡!我们等会放到外面的烂泥路里去,下雨的时候走路,我们就不会踩脏鞋子了!依秀说好不好?”

“好啊,等会我跟哥哥去铺路去!”骆依秀高兴地拍着小手,她记得上次下雨还在外面踩脏了鞋呢!

骆明山接着说:“这里要晒谷子的,把‘竹围笪’摊开,箩筐里的谷子倒出来,人就要踩上去把稻谷散开。如果‘竹围笪’下面有石子,人踩上去,这石子会磕破‘竹围笪’的,所以才要把院子里、外面余坪里的石子都拿开啊!”

骆浩然在一旁笑眯眯地听着孙子骆明山的解释,觉得这个孙子读书的天赋虽然比不上明清,但特别有耐心,对弟妹都很好。

六岁的骆明宇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爷爷还说,草也要拔掉,要不,早上的露珠会把‘竹围笪’沾湿,谷子就会晒不干。”

骆明山赞了骆明宇,又哄着小妹妹:“嗯,你明宇哥就说得很对。等会我们也把杂草拔掉哦!”

孩子们边玩边说边干活,很快就把里面的院子清理好了,又转移阵地,到了门外的余坪。等骆依依与姐姐挖好猪草、洗好衣服,这里已经洁净一片,找不到一颗石子与一根杂草了。

骆依依不由得感慨: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呀!老人、小孩齐上阵,哪有干不完的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