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李刚走了。

来时,他步履沉重,脊背佝偻,像一株准备迎接霜雪的老松。

去时,他脚步带风,腰杆挺直,竟透出几分少年意气。

赵高侍立在殿角,将这一切尽收眼底,脑子里却空空如也,几乎无法转动。

一个时辰。

不,甚至不到一个时辰。

那个前几日还为白话提要之事,不惜以辞官相逼的百官之首,大夏朝的定海神针,就这么……被陛下三言两语,说服了?

何止是说服。

看李相那副干劲,分明是主动接下了查账、清税这两桩足以让他被满朝勋贵戳穿脊梁骨的脏活。

那模样,不像去赴死,倒像是去领赏。

赵高悄悄抬了抬眼皮,飞快地瞥了一眼龙案后那位重新坐下、正悠闲端起茶杯的年轻帝王。

后颈的汗毛,一根根竖了起来。

一股麻意顺着脊椎骨爬上头皮。

这位新皇的手段,已然超出了他几十年来对君王二字的全部认知。

先帝用权术,讲究平衡,讲究恩威并施。

而这位陛下……

他更像个解牛的庖丁,总能精准地找到人心最坚固的关节,然后用你自己的骨头,为你剔骨换肉。

最后,再用他自己的念想,为你重塑一副全新的、只为他所用的骨架。

李刚,便是明证。

赵高不敢再想下去。

他赶紧把头埋得更低,恨不得将自己缩进地砖的缝隙里。

在这位陛下身边,忠诚,是唯一的活路。

夏无双自然不知自己身边大太监的脑子里已是电闪雷鸣。

他正复盘方才的谈话。

【项目名称:北境危机应对。】

【项目负责人(一期):李刚。】

【任务目标:解决粮草、军械等关键资源缺口。】

【授权与工具:北境战备物资筹措小组全权、恢复祖制大旗。】

【风险评估:李刚的执行力已不成问题。主要风险转为地方官僚集团的激烈反弹。但以李刚的手段,短期内足以应付。】

这只是权宜之计。

夏无双的目光,再次落到那幅巨大的疆域图上,在黑狼部那片区域停驻。

靠查抄贪腐来填补军费,本质上是拆东墙补西墙。

这次能查,下次呢?

国库的根本亏空不解决,边境的威胁就永远悬着。

一劳永逸?

修长城?以大夏现在的财力,足以拖垮三代人。

主动出击?军队久疏战阵,装备落后,贸然深入草原,就是给人家送人头。

和亲?送个公主过去,换几年安生,等对方养肥了,再来撕咬一口?

【结论:在完成内部系统升级前,任何寻求一劳永逸解决边患的方案,都属于PPT构想。当前最优解:稳住防线,积蓄力量。】

饭,要一口一口吃。

夏无双将思绪拉回。

吏治整顿项目交给了李刚,情报网络项目也已启动,是时候验收他最期待的技术研发项目了。

他的目光在书案上扫过,精准地找到那份被他用朱笔画上五角星的奏折。

秦越的。

他心里一动,展开奏折。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骈文。

开头同样是一段白话提要,内容却让夏无双的眼底,终于透出真正的光亮。

“臣,工部屯田清吏司主事秦越奏:臣奉旨巡查工部诸司,发现铁匠铺所用之单人鼓风箱,需专人摇臂,鼓风断续,火温不稳,效率低下。臣夜思不寐,考据古法,绘制水力连杆鼓风机图纸一卷。若以水力驱动,带动多个风箱交替鼓风,可昼夜不息,其冶铁之效,可倍于当今三倍以上!”

可以啊,这才是合格的程序员!

不抱怨,不讲困难,直接带着解决方案和原型设计图来汇报!

夏无双的嘴角,难得有了一丝笑意。

而接下来的内容,更让他心生赞许。

“……此法若成,一则可大幅提升铁器产量,以应太祖劝农桑,兴水利之国策;二则可将鼓风匠人解放出来,转习锻打,节省人力,暗合与民休息之祖制。此举上利国家,下利百姓。恳请陛下恩准,拨银百两,于京郊试制。图纸附后。”

漂亮!

夏无双在心里给出了满分。

这个秦越,不仅懂技术,还他娘的懂政治!

他没空谈什么技术革新,而是巧妙地将自己的发明,和太祖国策、祖宗之法捆绑在一起。

用老古董们最信奉的逻辑,来推行最新的技术。

【评估:目标组件(秦越)已完成自我进化,初步掌握了在官僚系统中的生存法则与向上管理技巧。潜力巨大,可委以重任。】

夏无双没有丝毫犹豫,拿起朱笔,在奏折后批复。

“准!所需银两,着户部即刻拨付。另,即日起,你无须再理会教坊司账目之事。朕命你,专职负责工部器械改良。凡有所需,皆可直奏。此奏折,抄录一份,发往丞相府。”

最后一句话,是他刻意加上的。

他要让李刚知道,自己手下有这样一员能干实事的技术干将。

他要组建的改革铁三角,必须信息互通,形成合力。

“赵高。”

“奴才在。”

“把这份奏折,单独发还工部。派个机灵点的小太监,亲手交到秦越手上。”

夏无双吩咐完,又补了一句。

“然后,传朕旨意,宣都察院右都御史张庭,来澄心殿见朕。”

是时候,将奏折改革这个项目,向全国推广了。

……

半个时辰后,一身绯色官袍,面容刚毅的张庭,走进了澄心殿。

“臣张庭,参见陛下。”

“张爱卿免礼,坐。”

夏无双指了指旁边的椅子,态度比对李刚时要随和许多。

张庭是他记忆里,少数几个实干派能臣。

此人科举出身,却无半点文人酸腐,为官数十年,以敢言著称。

曾经为了灾民的救济粮,连上七道奏折,硬生生把户部尚书骂到称病不敢上朝。

这样的人,是天生的监察者,也是推行改革最合适的刀。

“朕让你在京畿各衙门试行白话提要,已有数日,今日叫你来,是想问问,推行得如何?可有难处?”夏无双开门见山。

张庭躬身回道:“回陛下,托陛下天威,京中各部院,大多已遵旨施行。“

“如今的奏折,确实比以往清晰明了许多,臣等都察院核查公务,也省了不少力气。”

他说的是实话。

以前都察院查案,光看那些云山雾罩的官样文章,就能把人看疯。

现在开头一段大白话,谁干了什么,一目了然,想藏猫腻都难。

“不过……”张庭话锋一转,面露难色,“此法虽好,阻力亦是不小。”

“不少翰林院与国子监的老臣,联名上书,言此举有辱斯文,是以白丁之语乱朝堂之雅,恐天下读书人耻笑。”

“地方上,除了个别州府,大部分官员也都在观望,递上来的提要,依旧是骈四俪六,不知所云。”

夏无双的指尖在龙案上轻轻一点。

“嗒。”

那轻响让张庭的心跟着一沉。

“有辱斯文?”

夏无双靠近椅背,语气平淡。

“朕看,他们不是怕有辱斯文,是怕自己那点舞文弄墨的本事,变得不值钱了。”

“更是怕奏折写得太明白,让他们贪赃枉法、尸位素餐的行径,无所遁形!”

这话极重。

张庭听得心头发紧,额角渗出细汗,不敢接话。

“陛下圣明。”他只能这么说。

“罢了,跟这群老油条,不能硬顶。”

夏无双摆了摆手,一副早已料到的模样。

“他们不是觉得白话提要这个名字太俗,太丢人吗?那朕就给他们换个雅的。”

他看向张庭,慢悠悠地说道。

“朕琢磨着,可以把这个法子,改一改。以后,凡上奏折,开头不叫白话提要了,叫事由简陈。”

“事由简陈……”

张庭下意识地咀嚼着这四个字。

事情原由之简要陈述。

他呼吸一滞,原本浑浊的眼睛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点亮了。

“对。”

夏无双看着他的反应。

“听起来,是不是比白话提要有文采多了?也符合他们读书人言简意赅的追求。”

张庭只觉得一股气从胸口涌上头顶。

换汤不换药!

内核一点没变,可换了个名字,听起来的体面,却是天差地别!

“白话提要”,是市井小民的玩意儿。

“事由简陈”,是上古先贤的微言大义!

这一下,就堵住了所有文官的嘴。

谁再反对,就不是反对白话,而是反对简陈,是公然跟言简意赅的圣人教诲作对!

妙啊!

实在是妙啊!

“朕再给你一道旨意。”夏无双继续说道,“你以都察院的名义,拟一道公文,通传天下。”

"就说,为体恤圣心,效法古人删繁就简之风,自即日起,凡上奏之本,皆需在文首附上事由简陈一篇,字数不得超过三百字。"

"若有言辞空洞者,都察院予以驳回,并计入考功档案!”

“臣,遵旨!”

张庭精神大振,这道旨意下来,都察院的腰杆子就更硬了!

然而,夏无双的下一句话,却让他刚刚挺直的腰杆,瞬间僵住。

只听皇帝用一种云淡风轻的语气,最后补上了一句。

“你就告诉他们,这是丞相李刚,亲自向朕建议的。”

轰。

张庭的脑子,炸了。

殿内的烛火声、呼吸声,瞬间远去。

他踉跄着后退了一步,脚底发软,差点站立不稳。

他死死地瞪着龙案后那个年轻的帝王,嘴巴张了张,喉咙里却像是被棉花堵住,发不出任何声音。

他终于明白了。

方才那事由简陈的精妙改名,不过是开胃小菜。

这最后一句话,才是真正的杀招!

诛心之计!

让李刚来背书?

李刚是谁?

天下文官之首,祖宗之法最坚定的捍卫者!

现在,连他都建议要事由简陈了,天下还有哪个读书人,敢说半个不字?

这不仅是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这是直接把李刚这位前保守派领袖,彻底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让他用自己的名望,为陛下的新政保驾护航!

一石三鸟!

既推行了新政,又收服了人心,还给李相树立了从善如流的威望!

张庭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他看着皇帝那张平静的脸,心中第一次生出了近乎恐惧的敬畏。

这位新皇,不仅要办事,还要诛心!

他再也站不住了。

双膝一软,整个人重重地跪砸在金砖上,额头死死抵住冰冷的地面。

那是一种身体被抽干所有力气后,无法支撑的倒塌。

他用尽全身力气,才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声音嘶哑得不成样子。

“臣……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