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日子像指间的沙,悄悄溜走。露营回来后,苏晚的生活重归平静——上课、备课、偶尔和林熙芷约饭,听她眉飞色舞地讲和陈让的进展。

沈砚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涟漪后又沉入水底。他没再联系她,她也默契地没去打扰,只是偶尔会在拿起手机时,下意识点开那个空白的对话框,又悄悄退出。

直到周五晚上,她窝在沙发里看财经新闻。

屏幕上突然切到一场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背景板上印着“国家级新能源基地项目签约仪式”的字样,记者们举着长枪短炮,闪光灯此起彼伏。

然后,她就看到了沈砚。

他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领带打得一丝不苟,衬得肩宽腰窄,身形愈发挺拔。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露出饱满的额头和深邃的眼窝。

他正站在发言台后,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来,沉稳有力,条理清晰地介绍着项目的核心成果。

镜头给了他一个近景。

苏晚的呼吸顿了顿。

他瘦了点,眼下有淡淡的青黑,显然是熬了不少夜。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大概是连日高压工作留下的痕迹,可那双眼睛里的光却丝毫未减,锐利、坚定,像藏着片深不见底的海。

说话时,他偶尔会抬眼扫过台下,目光平静无波,却带着种掌控全场的气场。西装袖口露出的手表,表盘在灯光下闪着冷光,和他骨节分明的手指相得益彰。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那份成熟男人的沉稳与张力——是褪去了山野间的松弛,回归职场的凌厉,却依旧该死的迷人。

“……该项目将填补我国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千万吨……”他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感谢各部门的协作,也感谢团队所有成员的付出。”

发言结束,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微微颔首,脸上没什么多余的表情,只是在转身时,肩膀几不可查地松了一下,那瞬间的疲惫,像被绷紧的弦终于有了一丝喘息。

苏晚的指尖在遥控器上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精光。

这场签约仪式,意味着沈砚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又重了几分,背后牵扯的部委资源、技术专利、政策倾斜,每一项都是她想攀附的阶梯。

屏幕上他说“感谢团队付出”时,她敏锐地捕捉到他眼底的青黑和转身时那丝不易察觉的松弛

熬了多少夜,压了多少力,只有身在局中的人才懂。

这正是最好的时机。

她拿起手机,点开对话框,指尖敲得飞快:【刚看了发布会,沈总这步棋走得漂亮。只是您眼下的青黑,怕是没少熬夜吧?】

没有多余的寒暄,先扬后抑。先肯定他的成果,显露出自己对他事业的关注;

再点出他的疲惫,既像关心,又像在说“我懂你的辛苦”。这种精准的“识货”,比空泛的恭喜更能戳中沈砚这种人的心思。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苏晚就知道他会回复。沈砚这种人,从不漏看任何潜在的“信号”,她的消息既是示好,也是提醒

她在关注他的核心领域,她懂他的世界。

过了大概半小时,手机“叮”地响了一声。

苏晚几乎是弹起来扑过去的。

是沈砚的回复。

很简单的一行字,却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温度:【还好。刚结束。】

她盯着那四个字看了半天,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他看到了,还回复了。

手指在屏幕上敲了敲,回过去:【再忙也要记得休息啊,沈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这次回复来得很快:【嗯。】

还是简洁的两个字,可苏晚仿佛能想象出他说这话时的样子——大概是靠在椅子上,指尖捏着眉心,眼神里带着点无奈的纵容。

她没再回复,只是把手机抱在怀里,看着屏幕上重播的发布会画面。

沈砚正和几位领导握手,脸上带着公式化的微笑,眼神却依旧沉静。镜头扫过他的手,骨节分明,虎口处似乎还有点泛红,大概是长期握笔、敲键盘留下的痕迹。

苏晚忽然想起露营时,他帮她扎头发的手指,扶她腰时的掌心温度,还有下山时替她背包的背影。

苏晚忽然觉得,这场博弈越来越有意思了。沈砚的温柔不是破绽,是他偶尔卸下防备的缝隙;她的关心不是情愫,是敲开他资源圈的楔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苏晚把手机放在枕边,屏幕暗着,却像揣了颗小太阳,暖烘烘的。

她不知道沈砚会不会再回复,也不知道下次见面会是什么时候。但这一刻,看着新闻里那个闪闪发光的男人,想到他刚刚回复的“知道了”,她心里忽然很确定——

他们的故事,还没结束。

就像那场山顶的流星雨,即使划过夜空,也在彼此心里,留下了不会熄灭的光。

沈砚,你看,我不仅懂你的野心,还能成为你野心路上的助力

这才是我递给你的,最硬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