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雪出生在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家庭。父亲沉默寡言,却在酒桌上对亲戚夸下海口,说自己有个“传宗接代的好儿子”;母亲泼辣刻薄,对儿子百般宠溺,对女儿却极尽苛责。
从她记事起,家里的好吃的永远先给弟弟,新衣服永远先给弟弟,就连过年的压岁钱,弟弟的也总是比她多。
"女孩子家,吃那么多干什么?"这是她每次想多盛一碗饭时母亲的训斥。
"让着点你弟弟,他还小。"这是她每次和弟弟发生争执时父亲的口头禅。
她的童年没有生日蛋糕,没有玩具娃娃,没有父母的拥抱。有的只是无尽的家务、严厉的责骂,以及偶尔的拳脚相加。
有一次,她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母亲勃然大怒,罚她跪在地上一个下午,不准吃饭。那天晚上,她饿得头晕眼花,却只能看着弟弟在餐桌前狼吞虎咽,听着父母对弟弟的嘘寒问暖。
这样的生活,让她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在角落里默默舔舐自己的伤口。她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容纳她一个人。
上了小学,王晓雪以为自己可以逃离家庭的阴影,却没想到,新的噩梦正在等待着她。
因为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因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她成了同学们欺负的对象。有人故意在她的书包里塞垃圾,有人在她的课桌上画画侮辱她,还有人趁她不注意,把她的铅笔盒扔到地上。
上了高中,情况变得更糟。班里的几个女生把她堵在墙角,逼她吃粉笔灰,还让她给她们舔鞋上的灰尘。男生们则在一旁起哄,把这当成一场有趣的表演。
"王晓雪,你就是个没人要的野种!"
"你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些恶毒的话语像一把把尖刀,深深刺进她的心里。她想反抗,却又无能为力。她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为她说话。全班同学都孤立她,把她当成一个奇怪的异类。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王晓雪依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因为只有在书本的世界里,她才能找到片刻的安宁。
每天清晨,她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每次考试,她都稳居全班第一。
有人嫉妒她,有人嘲笑她是"书呆子",但她毫不在意。对她来说,学习是她唯一的出路,是她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的唯一希望。
高三那年,压力像一座大山压在她的肩上。父母希望她能考上好大学,不是为了她的未来,而是为了让弟弟将来能有个"有出息的姐姐"可以依靠。
"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别回来了!"父亲的话像一根鞭子,鞭策着她不断前进。
每天凌晨五点,她就起床背单词;晚上十二点,她还在做题。她的眼睛布满血丝,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笔而磨出茧子。
有一次,她因为过度劳累在课堂上晕倒,被送到医院。医生建议她好好休息,她却在第二天就回到了学校。
"我不能停下来,"她对自己说,"我必须考上大学,离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