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他只是从书架上抽了一本财经杂志,就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安静地翻看起来。

他没有打扰我,也没有催促我去休息。

他就只是,静静地陪着我。

书房里很安静,只有他偶尔翻动书页的声音。

这种安静,却不像他别墅里那种空旷的冷清。

而是一种,让人心安的静谧。

我紧绷的神经,在这种氛围里,不知不觉地放松了下来。

我忍不住,向他吐槽了我遇到的难题。

关于空间动线,关于光影配合,关于如何引导观众的情绪。

我本以为他一个搞金融的商人,不会懂这些艺术领域的东西。

我只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

没想到,他听完后,放下了手中的杂志。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了。

“如果把观众的参观动线,看作是用户体验路径。”

“把光影,看作是引导视觉焦点的工具。”

“把情绪引导,看作是品牌故事的叙述。”

“你觉得,突破口会在哪里。”

他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脑中那扇堵塞的门。

我愣住了。

我从未想过,可以用如此冷静理性的商业逻辑,来解构感性的艺术表达。

可偏偏,他一针见血,点出了我问题的核心。

那个晚上,我们聊了很久。

从艺术的感性,聊到商业的理性。

从我的策展理念,聊到他的商业布局。

我第一次发现,褪去“总裁”这个冰冷标签的他,原来拥有一个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灵魂。

他不是我以为的那个“无趣的商人”。

他的世界,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

窗外的夜色,不知不觉地淡了。

我看着他被晨光勾勒出的侧脸,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

我意识到,我对他“无趣”的这个标签,在这一夜,被彻底撕碎了。

连同被撕碎的,好像还有我一直以来, cố gắng坚守的那道防线。

8

我开始贪恋和周盛安在一起的时光。

我们会一起吃早餐,他看财经新闻,我看艺术杂志。

我们会在晚上,各自在书房忙碌,却又知道,一墙之隔,有另一个人的陪伴。

我甚至开始期待,他偶尔的加班晚归后,我为他留下的那盏灯。

我以为,我可以就这样,慢慢地,向他靠近。

直到,我接到了我母亲的电话。

那通电话,像一盆冰水,从我的头顶,浇到了我的脚底。

电话里,母亲的声音一如既往的优雅,也一如既往的疏离。

她在和我讨论,她下个月要去欧洲参加一个画展。

而我的父亲,同期要去加拿大参加一个经济论坛。

他们行程完美错开,互不打扰。

然后,她用一种谈论天气般的平淡语气说。

“对了,这次是安德烈陪我一起去。”

安德烈,是她多年的“朋友”,一位法国艺术家。

而我的父亲身边,也有一位红颜知己,一位干练的商界女性。

这就是我父母的婚姻模式。

他们是上流社会公认的“模范夫妻”。

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互相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和“朋友”。

他们从不争吵,从不干涉。

他们给予对方最极致的“包容”和“自由”。

可我知道,在那层完美的糖衣之下,是极致的冷漠和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