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会抬起眼,努力挤出一丝苦涩又认命的笑,轻轻“嗯”一声,不再多言。这副模样,成功麻痹了绝大多数人,包括顾琛和林薇薇。他们看她,如同看一只被折断了翅膀、只能依附于阴郁私生子苟活的金丝雀,再无威胁。

在这副温顺面具之下,我的大脑从未停止运转。她清楚地知道,复仇不能依靠一时的冲动,需要的是精密的情报、足够的资本,和一张无形却坚韧的关系网。

我开始有选择地接受一些社交邀请。目标并非那些顶级的、备受瞩目的宴会——那里太多顾琛的眼线,而是次一等、却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的圈子。

我加入了一个以某位资深媒体主编夫人为核心的“周四茶话会”。这里的太太们,丈夫大多在财经、法律或媒体领域有些实权,但职位未必最高,反而更容易接触到一些不上台面却至关重要的“内部消息”。沈妤不再像从前那样是人群的焦点,我学会了倾听,适时地递上点心,或者对某位太太新做的发型表示真诚的赞美。我从不主动打探,但当话题自然涉及到某些公司动向、某个项目的融资困难,或者某位名人的私密八卦时,她会格外留神。

我记得,前世就是这位主编夫人,曾在一次牌局上无意中透露过某家私募基金与顾琛往来密切,但后来因为利益分配问题闹得不太愉快。这条信息,当时她左耳进右耳出,如今却成了我寻找顾琛资金链弱点的一条线索。

我还“培养”了一个新的爱好——打桥牌。牌友之一是某商业银行一位分行长的夫人。牌桌上,沈妤牌技精湛,却懂得适时“输”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局,让牌局气氛融洽。几场牌下来,她从这位夫人偶尔的抱怨或炫耀中,拼凑出了该银行对一些高风险行业的信贷政策变化,以及银行内部对几个大客户的风险评估倾向。

明面上的社交是烟雾弹,真正的重头戏在暗处。沈妤通过几层关系,联系上了一家信誉卓著、背景干净的私人调查机构。我支付的费用是天文数字,要求只有一个:绝对保密,目标明确。

调查团队分成了几个小组,24小时轮班,目标锁定在顾琛的财务副总监张超、林薇薇的经纪人Amy,以及顾琛的司机老陈身上。她知道,这些贴身的人,才是秘密的突破口。

很快,初步报告陆续传来:

张超:表面严谨,家庭和睦。但其胞弟张越嗜赌成性,欠下巨额高利贷,张超近半年有多次大额资金异常流出,疑似为弟还债。他本人频繁出入几家高级会所,神色焦虑。

Amy:精明能干,是林薇薇的“左膀右臂”。私下与几家品牌公关过从甚密,有多笔来源不明的资金流入其母亲名下账户。她利用林薇薇的资源,暗中接私活,吃回扣。

老陈:顾琛的专职司机,跟了顾琛八年,口风很紧。但调查发现他女儿正在申请海外名校,需要巨额资金担保,顾琛曾“慷慨”表示可以“帮忙”。

这些人的弱点,就像藏在水下的礁石,我默默地记在心里,等待合适的时机。

复仇需要钱,大量的钱。沈妤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嫁妆和历年积蓄,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