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的深夜,牢房的门突然被悄悄打开。一个穿着狱卒衣服的中年男人溜进来,压低声音说:“林同志,我是陈大夫的老朋友,他之前救过我的命,我来救你出去。” 男人递给他一套干净的衣服,又塞给他一个布包,“这里面有盘尼西林和干粮,你顺着地道走,出了城会有人接应你。”
林晓峰愣住了,他看着男人的脸,陌生却带着善意。“为什么要帮我?” 他问。
男人叹了口气,眼眶红了:“陈大夫是个好人啊,他济世堂的门,从来没对受苦的百姓关过。去年我娘得了重病,没钱治病,是陈大夫免费给她开药,救了她的命。他常说,咱们中国人,不能看着同胞被欺负不管。现在他走了,我总得替他做点什么。”
林晓峰攥紧了布包,里面的药瓶硌着手心,像陈砚秋留下的温度。他跟着男人钻进地道,黑暗中,男人的声音断断续续传来:“陈大夫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他之前跟我说过,要是他出事了,一定要帮他保护好你们这些年轻人,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
地道尽头透进微光,林晓峰爬出来,发现自己在城外的一片树林里。接应的人已经在等他,看到他,赶紧递过一匹马:“快走吧,日军很快会发现你逃了。陈大夫的仇,我们迟早会报。”
林晓峰翻身上马,回头望了一眼津门的方向,晨光中,教堂的尖顶隐约可见,丧钟的余响仿佛还在耳边。他握紧缰绳,心里默念:陈大夫,你放心,我会带着你的希望,一直走下去。
第五章 济世长存
陈砚秋牺牲后,济世堂的门紧闭了半个月。街坊邻居们每天都在门口徘徊,有的拿着刚蒸好的馒头,有的提着熬好的粥,却没人敢推门进去。日军贴了封条,说这里是 “乱党窝点”,谁要是靠近,就按通敌论处。
王二嫂每天都会带着儿子来门口站一会儿。孩子的胳膊已经好了,可他总缠着王二嫂问:“娘,陈叔叔什么时候回来啊?他还说要教我认药材呢。” 王二嫂每次都忍着眼泪,摸了摸孩子的头:“陈叔叔去了很远的地方,他在那里,也会保护我们的。”
一天下午,几个日军来济世堂巡查,看到门口有人徘徊,就拿着鞭子驱赶。王二嫂护着孩子,被一个日军推得踉跄了一下,孩子手里的布娃娃掉在地上,被日军一脚踩碎了。孩子吓得哇哇大哭,王二嫂看着碎掉的布娃娃,突然鼓起勇气,对着日军喊:“陈大夫是好人!你们凭什么封他的店?凭什么杀他?”
她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石子,在街坊们心里激起了涟漪。一个卖菜的老汉放下担子,走过来:“没错,陈大夫救过我的命,去年我得了急病,是他连夜给我看病,分文没收!”“还有我,我家娃发烧,没钱买药,陈大夫也是免费给的药!” 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陈砚秋的好,日军被围在中间,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只能骂骂咧咧地走了。
那天晚上,街坊们聚在一起商量,决定把济世堂的封条撕掉,重新开起来。“陈大夫不在了,咱们不能让他的济世堂也没了。” 卖菜的老汉说,“以后咱们轮流看着店,有人不舒服了,就帮着拿点药,也算替陈大夫接着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