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姜冉,一个靠安静吃饭的居家翻译。

楼上,搬来了一户“活泼”的新邻居。

从此,我的天花板成了他们家孩子的专属鼓面,从清晨到午夜,节奏感十足。

礼貌提醒换来的是业主群里一句:“你对孩子怎么这么没爱心?”

道德绑架的大帽子扣下来,真够硬的。

行,你们讲道德,我来讲法律。

我不吵不闹,不找物业。

只是把《民法典》第二百九十四条和一条新鲜出炉的判例,安安静静地贴在了群里。

世界瞬间清净了。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不,这只是个开始。

当噪音换了种方式卷土重来,当邻居的表演越来越离谱,我闻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我的目的,也从“请求安静”,变成了“送你离开”。

1

我的天花板上,住着一个不知疲倦的鼓手。

鼓点从早上七点准时响起,咚,咚咚,咚咚咚。

是那种硬物坠地的声音,清脆,短促,穿透力极强。

有时候是弹力球,一下一下,挑战着楼板的弹性极限。

有时候是奔跑,从客厅这头,呼啦啦跑到那头,带着一种要把地板踩穿的决心。

我叫姜冉,自由翻译。

我的工作,需要绝对的安静。

每一个外语单词的细微差别,都需要我在寂静中反复咂摸。

所以,我租了这个号称“高素质住户”的小区,顶楼下一层。

想着顶楼住户一般更爱惜房子,不会太折腾。

我错了。

新邻居搬来一个月,我的工作效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

耳机里的古典乐开到最大,也盖不住天花板传来的魔音。

咖啡因的摄入量倒是翻了一倍。

这天下午,一份紧急的德语合同需要翻译。

我刚进入状态,天花板上的“鼓手”又开始了即兴演奏。

这次是拖拽重物的声音,刺啦——刺啦——

一下,又一下。

像是有人在用砂纸打磨我的神经。

我忍无可忍。

摘下耳机,走到窗边,点了根烟。

烟雾缭绕,我的思路却无比清晰。

直接上门,不行,容易起冲突。

找物业,效率低,而且容易把小事闹大。

我打开微信,找到那个沉寂已久的“12号楼业主群”。

翻了半天,找到了楼上602的户主。

头像是幸福的一家三口,中间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

昵称叫“乐乐妈妈”。

行。

我点开她的头像,发了好友申请。

验证消息写得很客气:

“您好,我是502的住户,想跟您沟通个事。”

对方很快通过了。

一个笑脸发过来。

我打字,斟酌着用词。

“乐乐妈妈您好,打扰了。是这样,最近家里孩子是不是放假了?白天动静有点大,我居家办公,稍微有点影响。能不能麻烦您提醒一下孩子,稍微小点声?”

末尾,我加了个“拜托了”的表情包。

姿态放得很低。

我只想解决问题。

对话框里显示“对方正在输入中…”。

等了足足一分钟。

一条消息弹出来。

“小孩子嘛,都这样,活泼好动是天性。他才四岁,你说他他也不懂啊。我们当大人的,多担待一下嘛。”

我看着这条消息,眉毛跳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