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慈安寺遇刺的余波尚未平息,朝堂上又起了波澜。

户部呈上了一份关于黄河治水的奏折,请求拨款五百万两白银,用于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皇帝看过奏折后,召集群臣商议,多数人都表示赞同,唯有沈砚提出了异议。

“陛下,五百万两白银并非小数目,”沈砚立于金阶之下,玄色朝服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如今国库并不充裕,三州旱灾未平,江南水患又起,若将大量银两投入黄河治水,恐难支撑其他赈灾事宜。”

太子立刻反驳:“摄政王此言差矣!黄河乃是母亲河,若堤坝溃决,波及数省百姓,后果不堪设想!岂能因国库紧张而置之不理?”

沈砚冷冷瞥了太子一眼:“太子殿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黄河堤坝年久失修,并非一日之寒,五百万两看似不少,但若落入贪官污吏之手,真正用于治水的又能有多少?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查清历年治水款项的去向,严惩贪墨之人,再制定详细的治水方案,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他的话直指要害,让不少与治水款项有牵连的官员脸色微变。

皇帝沉吟片刻:“沈爱卿所言有理。可此事牵连甚广,若要彻查,恐会引起朝堂动荡。”

“陛下,”沈砚语气坚定,“若因畏惧动荡而放任贪腐,那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臣愿亲自督办此事,定能查清真相,给百姓一个交代!”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殿内众臣,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不由自主地低下头。

萧云昭坐在殿侧的屏风后,将这一切听得清清楚楚。她不得不承认,沈砚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他的目光总能穿透表象,直抵问题的核心。只是他的手段太过强硬,锋芒毕露,难免会引起父皇的忌惮。

果然,皇帝的脸色有些难看:“此事……容朕再想想。”

沈砚还想再说什么,却被皇帝打断:“今日朝议就到这里,退朝!”

皇帝拂袖而去,留下满殿沉默的大臣和脸色冰冷的沈砚。

萧云昭走出屏风,正好看到沈砚转身离去的背影。他的步伐依旧沉稳,却带着一股难以掩饰的压抑。

她心中忽然有些不是滋味。沈砚所做的,都是为了大燕,为了百姓,可父皇却因为忌惮他的权势而犹豫不决。这就是帝王心术吗?可以因为权力制衡,而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回到长乐宫,萧云昭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翻看着历年的治水卷宗。正如沈砚所说,其中果然有许多疑点。有几年的支出远超预算,却没有任何明细记录,显然是被人贪墨了。

“公主,您看这个。”挽月拿着一本账册进来,“这是十年前的治水账册,上面记载的支出比预算多了整整一百万两,经手人是当时的户部侍郎,也就是现在的户部尚书!”

萧云昭眼神一凛。户部尚书是太子的人,这就说得通了。难怪太子会极力反对彻查,原来是怕牵扯出自己人。

“看来,沈砚的担心并非多余。”萧云昭低声道。

“那我们该怎么办?”挽月问道,“难道就看着那些贪官继续逍遥法外吗?”

萧云昭摇摇头:“当然不能。只是……我们不能明着帮沈砚,那样只会让父皇更加疑心。”

她思索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挽月,你去给我准备一些东西,我要亲手做些点心。”

挽月愣住了:“公主,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有心思做点心?”

“当然有。”萧云昭微微一笑,“我要做些父皇爱吃的枣泥糕,送去御书房。顺便……让父皇看看这些有趣的账册。”

她要做的,不是直接帮沈砚说话,而是把证据摆在父皇面前,让他自己做出判断。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

御书房内,皇帝正对着黄河治水的奏折发愁。他不是不知道沈砚说得对,可沈砚的权势已经太大了,若是再让他彻查治水案,揪出太子的人,恐怕会让朝堂的平衡彻底打破。

就在这时,内侍通报:“陛下,九公主来了,还亲手做了您爱吃的枣泥糕。”

皇帝的脸色缓和了些:“让她进来。”

萧云昭端着食盒走进来,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父皇,儿臣做了些枣泥糕,您尝尝?”

她将枣泥糕摆在桌上,顺势拿起桌上的奏折:“父皇还在为黄河治水的事烦心啊?”

皇帝点点头:“是啊,五百万两不是小数目,朕在想,是不是该听听沈爱卿的意见。”

“沈摄政王?”萧云昭故作惊讶,“儿臣前几日偶然翻到一些历年的治水账册,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不知道该不该说。”

皇帝来了兴致:“哦?什么有趣的事情?”

萧云昭将带来的账册递过去:“父皇您看,这是十年前的账册,上面的支出比预算多了一百万两,却没有任何明细。还有这本,五年前的,也是如此。儿臣虽然不懂朝政,却也觉得这有些奇怪呢。”

皇帝接过账册,越看脸色越沉。这些账册上的疑点,比沈砚在朝堂上说的还要严重。他之前竟从未留意过!

“这些账册,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皇帝问道。

“就在内库的旧档里啊。”萧云昭语气天真,“儿臣闲着没事,就去翻了翻,没想到发现了这些。父皇,这是不是有人把治水的银子偷偷拿走了呀?”

皇帝没有回答,只是紧紧攥着账册,指节泛白。他终于明白,沈砚为何要坚持彻查了。这些贪墨的银子,足以让数省百姓流离失所!

“昭儿,你做得好。”皇帝深吸一口气,“这些账册太重要了。”

“真的吗?”萧云昭笑得像个孩子,“那父皇可不能让那些坏人得逞,不然百姓该多可怜啊。”

皇帝看着女儿纯真的笑脸,心中忽然有些愧疚。他刚才还在为权力制衡而犹豫,却忘了最根本的东西——百姓。

“你放心,父皇不会让百姓受苦的。”皇帝语气坚定,“传朕旨意,命摄政王沈砚全权负责彻查历年治水款项贪墨一案,无论涉及到谁,一律严惩不贷!”

萧云昭暗暗松了口气,脸上却依旧是天真烂漫的笑容:“父皇英明!”

……

摄政王府,沈砚正在看秦风送来的调查报告。慈安寺的刺杀案有了些眉目,初步断定是乌孙使者暗中勾结朝中某些势力所为,目的就是阻止萧云昭与镇国公世子联姻。

“王爷,”秦风走进来,“宫里传来消息,陛下下旨,命您全权负责彻查治水款项贪墨一案。”

沈砚有些意外:“陛下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

“听说……是九公主向陛下呈递了一些账册,上面记载了历年治水款项的疑点。”秦风道。

沈砚愣住了。他没想到,最终帮了他的,竟然是萧云昭。

那个看似娇憨天真的公主,总是能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惊喜。

他放下调查报告,走到窗前,望着皇宫的方向。夕阳的余晖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泛着金色的光芒。

“秦风,”沈砚忽然开口,“备一份厚礼,送到长乐宫。”

秦风有些疑惑:“王爷,送什么礼?”

沈砚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笑容:“就送……本王珍藏的那套文房四宝吧。告诉九公主,多谢她的‘账册’。”

他知道,萧云昭不是为了他,而是为了那些受苦的百姓。可他还是忍不住想感谢她,想离她再近一点。

……

长乐宫,萧云昭收到了沈砚送来的文房四宝。那是一套用上好的紫毫和端砚制成的,一看便知价值连城。

“公主,摄政王这是什么意思啊?”挽月不解,“还特意说多谢您的‘账册’。”

萧云昭抚摸着光滑的砚台,嘴角微微上扬:“没什么意思,就是想感谢我帮他说话呗。”

她知道,沈砚已经明白了她的用意。他们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不需要太多言语,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

“不过,这份礼也太贵重了。”萧云昭道,“挽月,你去取一些我前几日画的画,送回摄政王府。就说……礼尚往来。”

她画的,是一幅《虞美人图》,上面的虞美人开得绚烂夺目,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挽月虽然觉得有些奇怪,却还是照做了。

萧云昭看着那套文房四宝,心中忽然有些期待。沈砚看到她的画,会是什么反应呢?

而此时的摄政王府,沈砚看着那幅《虞美人图》,久久没有移开目光。画中的虞美人栩栩如生,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花香。他能想象出萧云昭作画时的样子——眉梢带笑,眼底藏着狡黠的光芒。

他将画挂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自言自语道:“虞美人……倒是和她一样,明艳又倔强。”

秦风看着自家王爷难得露出的温柔神色,心中暗暗称奇。看来,九公主在王爷心中的位置,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沈砚开始彻查治水款项贪墨一案,手段雷厉风行,很快就揪出了一批贪官污吏,其中就包括户部尚书。太子因为受到牵连,被皇帝训斥了一顿,暂时收敛了锋芒。

朝堂上,沈砚的威望更高了,也更加引人忌惮。

萧云昭看着这一切,心中既有欣慰,又有担忧。沈砚的锋芒太盛,终究不是好事。

她知道,他们之间的路,还很长,也很险。但她不会害怕,因为她知道,他们已经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父皇的心意,是她的枷锁,也是她的护身符。而沈砚的锋芒,是他的武器,也是他的软肋。

他们就在这皇权与权臣的博弈中,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彼此,也守护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与信念。

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