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处理完“晨曦计划”的陷阱文件,并“如愿”让热心肠的林薇薇“帮忙”转交后,苏晚晚的生活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她深知,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假象。沈皓拿到那份动了手脚的方案后,需要时间“消化”和“运作”,而林薇薇,正沉浸在扮演“救世主”和“胜利者”的双重快感中,暂时无暇来持续骚扰她这个“手下败将”。

这短暂的真空期,正是她积蓄力量的最好时机。

她几乎足不出户,整日泡在网上。不是漫无目的地闲逛,而是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与未来三年行业发展、技术变革、市场风向相关的信息。她凭借前世的记忆碎片,精准地搜索关键词,挖掘那些尚未被广泛注意的行业报告、学术论文、初创公司动态,甚至是一些技术论坛里的深度讨论帖。

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未来的风口:短剧内容的爆发式增长、AI绘画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虚拟偶像市场的初步形成、几个关键领域技术专利的到期时间、甚至包括一些即将因为政策变动而崛起的冷门赛道……

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却像散落的拼图,在她脑海中逐渐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未来财富地图。她知道哪些方向是蓝海,哪些是即将卷成红海的陷阱,哪些公司会异军突起,哪些则会迅速陨落。

除了信息搜集,她最大的精力放在了研究前公司那些“废弃资料”上。那些被张兰、沈皓视为垃圾的边角料,在她眼中却是无价之宝。里面不仅有未被采用的创意,更有大量真实的用户调研数据、失败的项目总结、未被重视的技术难点突破尝试。这些都是用真金白银和市场教训换来的经验,比她闭门造车强无数倍。

她将这些与自己看到的未来趋势相结合,开始尝试构思真正属于自己的项目方向。思路渐渐清晰,但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面前——启动资金。

“蓝海科技”的股票如预期般连续涨停,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这笔钱对于真正想做一个有影响力的项目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她需要更多的本金,或者,直接找到能认可她想法和能力的投资人。

后者显然更难。一个背着“抄袭”污名、刚离职的底层设计师,拿着一个看似空中楼阁的创意,想去打动精明的投资人?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她必须开始尝试。复仇需要金钱和势力的支撑,而成功的事业,本身就是对仇人最响亮的耳光。

机会,似乎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哪怕只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准备。

这天下午,本地一个颇具规模的科技产业园区举办了一场半开放式的“未来科技趋势小型论坛”。主办方为了撑场面,放出了一部分免费参观名额。苏晚晚在浏览行业资讯时偶然看到,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接触前沿信息和潜在人脉的机会,即便希望渺茫,她也必须去碰碰运气。

她没有刻意打扮,依旧是一身简单低调的休闲装,素面朝天,混在人群中进入了会场。论坛规格不低,来了不少知名企业的中层和投资机构的分析师。她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位置坐下,认真听着台上各位大佬的分享,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点和自己的思考。

茶歇时间,人群涌动,交流声四起。苏晚晚去取咖啡时,无意间听到了旁边几个看似投资人的男士正在讨论其中一个嘉宾关于“AI赋能内容创作”的演讲。

“概念是不错,但落地太难了。”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摇头,“现有的技术成熟度根本支撑不起大规模商业化,成本居高不下,用户体验也一言难尽。现在投这个,等于烧钱听响。”

“李总说得对,”另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附和,“而且内容行业水太深,变量太多,算法再厉害也摸不透人心。我看啊,还不如老老实实投点硬件和底层技术。”

几人的讨论几乎要给这个方向判了死刑。

苏晚晚端着咖啡杯,听着这些过于保守和片面基于现状的判断,脑海中却瞬间闪过来未来几年AI内容领域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各种成功的商业案例。一种基于“先知”的自信和急于验证自己思路的冲动,让她几乎未经思考,便脱口而出:

“几位老师的看法或许是基于当下,但忽略了指数级技术迭代的可能性和用户对个性化内容需求的爆炸性增长。技术瓶颈只是暂时的,而需求是永恒的。现在布局生态和内容范式,比等到技术完全成熟后再去抢滩,成本更低,机会更大。”

她的声音清晰冷静,不大,却足以让那几位正在交谈的男士停下来,惊讶地转过头,看向这个突然插话的、过分年轻漂亮的女孩。

微胖的李总上下打量了她一眼,眼神带着一丝被打断的不悦和居高临下的审视:“哦?小姑娘听起来很有见解?你是哪家机构的?做哪块研究的?”

话语间的轻视显而易见,仿佛在说“这里不是你臆想的地方”。

苏晚晚的心跳漏了一拍,瞬间意识到自己的冒失。她不是圈内人,没有头衔和背景,在这种场合下发表异见,极易被当成不懂事的狂想者。

但话已出口,她不能露怯。她深吸一口气,压下那点不自在,目光坦然迎向对方,语气不卑不亢:“我不是哪家机构的,只是一个对行业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观察者。我认为,判断一个方向的价值,不能仅看当前的技术实现难度,更要看其解决核心需求的潜力和市场天花板。AI内容创作的核心是‘降本增效’和‘个性化满足’,这两个需求在内容爆炸的时代只会越来越强烈……”

她迅速调整策略,避开具体的、可能暴露她“预知”的细节,转而从更底层的逻辑和商业模式角度去阐述。她引用了刚才演讲中提到的几个数据,并结合自己从“废弃资料”中分析出的用户痛点,逻辑清晰,言之有物。

那几位投资人眼中的轻视稍稍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惊讶和探究。他们显然没料到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女孩,并非空想,反而能说出些门道。

就在李总还想再问些什么的时候,一个低沉平静的男声从苏晚晚侧后方传来:

“那么,你认为目前的突破口在哪里?或者说,如果让你来做,你会从哪个细分领域切入?”

苏晚晚循声转头。

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不知何时站在了不远处。他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没有打领带,衬衫领口随意解开一颗纽扣。气质矜贵沉稳,面容俊朗,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双眼睛,深邃锐利,仿佛能洞穿人心,此刻正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味,看着她。

他看起来不到三十岁,但周身的气场却压过了旁边几位中年男人。

李总几人见到他,态度明显变得客气甚至带了几分恭敬:“顾总。”、“您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顾总?苏晚晚心中一动,快速搜索记忆。姓顾,在这个圈子里,能有这般气场且被称作“顾总”的年轻男人……一个名字跃入脑海——顾衍之。

衍诚资本的那个神秘低调、却以眼光毒辣、出手精准著称的创始人?前世,她只在财经新闻里见过这个名字和模糊的照片,知道他后来成了科技投资领域翻云覆雨的大佬,是沈皓那种人踮起脚也够不到的存在。

他怎么会注意到角落里的讨论?又为什么会问她这样一个问题?

苏晚晚迅速压下心中的波澜,知道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必须抓住。她组织了一下语言,看向顾衍之,目光冷静而专注:

“我认为目前的突破口不在大而全的平台,而在于垂直领域的工具化应用和内容范式创新。”她语速平稳,“降低特定领域高质量视频内容的制作门槛(如电商、教育);或者,利用AI快速生成符合特定情绪、风格要求的文案和视觉元素,辅助人类创作者,而不是取代。切入点要小,要精准解决一类人的痛苦,商业模式要直接。等到技术底座更强时,再谈更大的生态。”

她没有夸夸其谈未来多宏大,而是聚焦于“第一步怎么走”,务实且具有可操作性,这恰好符合投资者对早期项目的判断逻辑。

顾衍之静静地听着,脸上没什么表情,但那双锐利的眼睛却一直看着苏晚晚,似乎在评估她话中的含金量以及她这个人。

片刻后,他几不可查地点了下头,语气依旧平淡:“不错的思路。比空谈概念要实在。”

他没有再多说一句,也没有询问苏晚晚的身份,只是对李总几人微微颔首,便转身离开了,仿佛只是偶然路过,随口一问。

留下苏晚晚站在原地,心脏后知后觉地开始加速跳动。

李总几人看她的眼神又变了几分,带着点好奇和探究,但也没再上前搭话,很快也散开了。

茶歇结束,论坛继续。

苏晚晚坐回自己的位置,却有些难以集中精神。顾衍之的出现和那句简短的点评,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圈圈涟漪。

他肯定没记住她是谁,也许只是恰巧听到一段有点意思的发言,随口一问。

但这短暂的、甚至算不上交谈的交集,却像一道微光,穿透了她重生以来一直紧绷和充满恨意的心防。

原来,跳出沈皓、林薇薇、张兰那些烂人构成的恶心圈子,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真的有那种站在云端、只看实力和逻辑的人。

她不需要他们的怜悯和施舍,她需要的是认可和平台。

而顾衍之的出现,仿佛在告诉她,这个世界存在另一种可能——一种凭借真正能力和前瞻性思考,就能获得尊重的可能。

论坛结束后,苏晚晚随着人流走出会场。夕阳给她周身镀上了一层暖金色的光晕。

她回头望了一眼那栋现代化的场馆,目光坚定。

她知道,今天的相遇或许只是巧合,顾衍之那样的人,离现在的她还很远很远。

但没关系。

这至少证明她的方向没有错。

她会继续打磨她的方案,积累她的资本。

终有一天,她会带着足够的分量和底气,再次站到他的面前,不是作为一个偶然被问话的“观察者”,而是作为一个值得被投资的、真正的“合作者”。

而那时,她将真正拥有复仇和重塑人生的力量。

她转过身,步伐沉稳地汇入人流,背影单薄却充满了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