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治愈与成长的小故事
1 破碎的镜像
郭璐璐站在商场的玩具柜台前,目光被一个穿着淡紫色裙子的洋娃娃牢牢吸引。那娃娃有着棕色的卷发和湛蓝色的眼睛,让她想起小学同学也是一个村的邻居,给她买的洋娃娃,同学给洋娃娃换着衣服,梳着头发,打扮的很好看,郭璐璐回到家就找爸爸妈妈要,也想要一个一样的洋娃娃,妈妈在厨房做着饭,爸爸声音严厉道“买什么买,钱都供你读书了,买那个破洋娃娃做什么”郭璐璐开始哭“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我没有”妈妈拿着锅铲出来一脸无奈,想说这什么,可又不知道说什么,默默的走回厨房,爸爸用力踢到了旁边的凳子“别人别人,你不知道咱家穷吗?你什么都跟别人比,学习怎么不比,能供你读书就不错了。”
这是7岁的郭璐璐听到的话,其实很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忘记小时候的事情,但是这句话就像刺一样深深的扎进了璐璐的心里。
此刻,28岁的郭璐璐已经是律师事务所的正式律师,月薪足以让她买下整个柜台的所有娃娃。但当她伸手拿起那个娃娃时,心脏依然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母亲的声音:“咱们家什么条件你不知道吗?玩具能当饭吃?”
这种内心的撕裂感伴随了她二十多年。即便如今她经济独立,原生家庭灌输的“穷病”仍如影随形。
2 童年的烙印
郭璐璐的生长环境充斥着物质的匮乏与情感的压抑。父亲是工厂普通工人,母亲偶尔做零工补贴家用,家里总是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她清晰记得9岁那年,学校组织春游,每个孩子都带了零食和零花钱。她只有一壶白开水和两个馒头。看着同学们分享薯片和糖果,她躲在树后默默啃着干硬的馒头。老师关切地问她是不是没带零食,她强装笑脸说:“我在家吃过了,不饿。”
那天回家后,她鼓起勇气向母亲要5元钱买一盒彩色铅笔。母亲瞬间爆发:“你知道你爸一天才挣多少钱?就知道要钱!我们这么辛苦供你上学,你还不争气点好好读书!”
突然想起一句话,每次跟大人去小卖部,郭璐璐总是低头看地板,用这种卑微的方式掩饰自己的渴望,听到小卖部阿姨说“璐璐来你看看有这边有好多你们小朋友喜欢的零食。”郭璐璐也不敢走过去,只能低着头说“我不喜欢吃零食”回应的是阿姨的笑声“你们家璐璐就是乖,我们家孩子就不行,经常不吃饭跑过来拿零食吃,管都管不住。”郭璐璐强忍着不让眼泪流出来,可是眼泪已经在眼眶打转了。走出小卖部,母亲看着她,她很快速的用袖子擦掉了眼眶的泪水。妈妈也是强忍着,然后去店里面买了一颗糖和一小包辣条,郭璐璐一下忍不住了直接哭了出来。
小学毕业照上,她是唯一没有穿新衣服的孩子,六一儿童节表演的时候,大家都穿着漂亮的裙子,只有她因为表演需要购买统一的服装,而不得不放弃,换到其他的合唱节目站在后排的位置,大家都在背新书包的时候她还在背奶奶缝的布袋子。
初中,她总是找各种理由避开需要额外花钱的集体活动,默默的坐在教室的边边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作文获得了班里第一名,可以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她却不敢站上台,就像有个无形的枷锁,遏住了自己的喉咙,身边的一些的声音正在慢慢摧毁着一个人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