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王府里的气氛愈发紧张。不断有官员和宗室成员前来拜访,马车在王府门口排起了长队。下人们走路都小心翼翼的,说话也压低了声音,生怕惹来麻烦。年氏每天都守在房间里,除了照顾福宜和福惠,就是派人去书房打听消息,每一次派人去,她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
福宜也感受到了这种紧张的气氛。他很少再出去玩耍,大多数时间都待在房间里,要么陪福惠说话,要么就坐在窗边思考。他知道,这是胤禛最关键的时刻,也是他们年氏一族最关键的时刻。他只能祈祷,胤禛能够顺利度过难关,登基称帝——只有这样,他们母子才有安稳的日子过。
十一月二十日,一道圣旨从宫中传来,打破了王府的沉寂——胤禛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即位,次年改元雍正。
那天,年氏特意给福宜和福惠换上了新做的衣服,带着他们站在王府的高台上,远远地望着皇宫的方向。虽然看不到太和殿的场景,但他们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钟鼓声和百官的朝拜声。那声音庄重而威严,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福宜看着皇宫的方向,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雍正的登基,意味着他们母子的身份发生了改变——年氏将成为贵妃,他和福惠将成为皇子。但他也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登基大典结束后,胤禛派人来接年氏和孩子们入宫。马车行驶在京城的街道上,福宜掀开窗帘,看着外面的景象——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他们对着马车行跪拜之礼,口中高呼“万岁”。福宜的心中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更加清醒——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危险也越大。
入宫后,年氏被册封为贵妃,居翊坤宫。福宜被封为和硕亲王,赐名“弘昭”——雍正希望他能像名字一样,“光明普照”,成为大清的栋梁之才。福惠被封为和硕郡王,赐名“弘晟”,寓意“光明兴盛”。
虽然拥有了更高的爵位和更好的生活,但福宜并没有放松警惕。他知道,雍正的皇位还不稳定,八爷党等势力依然在暗中活动。他们随时可能会对雍正及其家人下手,而他和弟弟们、母亲,都是他们的目标。
因此,福宜更加注重隐藏自己的锋芒。他在宫中表现得十分低调,每天除了读书、写字、陪伴母亲和弟弟们,几乎不与其他宗室子弟过多交往。他也从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对于官员们的拉拢和试探,总是以“年幼无知”为由巧妙地避开。
有一次,一位官员借着给年氏请安的机会,想要和福宜套近乎,说:“弘昭亲王聪慧过人,将来必定是皇上的得力助手。下官愿为亲王效力,不知亲王是否愿意给下官一个机会?” 福宜听了,只是笑着说:“大人说笑了,我年纪还小,不懂什么朝堂之事,只想好好读书,不辜负阿玛的期望。” 那官员碰了个软钉子,只能讪讪地退了下去。
同时,福宜也更加关注母亲和弟弟们的安全。他会经常提醒年氏:“额娘,宫里不比王府,人多眼杂,说话做事都要小心,别得罪了其他人。” 他也会叮嘱照顾福惠的乳母:“弟弟还小,身子弱,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不许有任何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