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二那年,学校组织编程大赛,周建国报名参加了。他凭借着一款简单的校园社交软件,获得了一等奖。这款软件虽然功能简单,只能实现学生之间的聊天、选课信息分享,但却解决了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不顺畅的问题,很快就在学校里流行起来。大赛评委对他赞不绝口,说他“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比赛结束后,有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老板找到了周建国,想以五万块的价格收购他的软件,还邀请他毕业后去公司工作,月薪五千。周围的同学都劝他答应,说“五万块啊,够我们好几年的生活费了”。但周建国想了想,拒绝了。他知道,这家公司几年后会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他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更不想让自己的心血白费。

大三那年,周建国听说学校要和一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一个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是学校的张教授。他记得,前世张教授因为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的奖项,后来还成了工程院院士。这个项目主要是研究大数据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正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建国主动找到了张教授,毛遂自荐加入项目组。张教授一开始并不看好周建国,觉得他太年轻,没什么经验。但周建国凭借着自己对未来技术发展的了解,提出了几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比如提前引入分布式存储技术,优化数据处理速度。这些意见让张教授刮目相看,他没想到一个本科生能有这么独到的见解。最终,张教授同意让周建国加入项目组。

在项目组里,周建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他提前预判了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有一次,项目在进行数据测试时,出现了严重的卡顿问题,团队成员都急得团团转。周建国却很淡定,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提出了一个优化算法,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张教授对他赞不绝口,还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朋友——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CEO。

大四那年,周建国收到了那家大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