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林晓飞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冷汗涔涔而下,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的反应,已经不是简单的醉酒肇事者该有的了。

高健知道,他戳到了痛处。

然而,就在高健以为案件即将取得突破时,一个新的“铁证”出现了。

一个名叫王海的建筑工人来到警局,自称是案发当晚的目击者。

他作证说,当时他正在高架桥附近的高楼上进行夜间维修作业,清楚地看到那辆黄色跑车是“故意加速,直直地冲着那个路边的人撞过去的!”他的证词细节详实,甚至描述了赵伟被撞飞前的惊恐表情。

王海的证词,完美地补上了“故意杀人”动机的最后一块拼图。

再加上林晓飞的醉酒、超速、以及他对行车路线的含糊其辞,一个“富二代为庇护父亲,故意谋杀调查记者”的剧本,似乎天衣无缝。

舆论彻底引爆,要求严惩凶手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就连检察院内部,也有声音认为可以就此结案了。

但高健却陷入了更深的疑虑。

这个目击证人出现的时机太巧了,证词也太完美了,完美得像事先排练过一样。

而且,林晓飞在听到王海证词后的反应,不是绝望,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混合了震惊、愤怒和一丝绝望的嘲讽?

高健看着办公桌上摊开的所有卷宗,证据链完美无缺,指向明确。

可为什么,他总觉得,在这铁证如山的阴影下,还隐藏着另一个真相?

一个更加黑暗,更加让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三个词:

林晓飞、林世渊、目击证人王海。

然后,在这三个词之间,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第三章:罗生门

王海的证词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检察院内外激起了千层浪。

媒体闻风而动,“富二代蓄意谋杀”的标题铺天盖地,民众的愤怒被点燃,要求严惩的呼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压力像无形的山,压在高健的办公桌上。

上级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意思很明确:证据链完整,舆论汹涌,尽快结案。

但高健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屏幕上王海的证词笔录,眉头紧锁。

这一切都太完美了!

时间、地点、车辆颜色、撞击动作、甚至死者被撞前的姿态……细节丰富得不像是一个在雨夜高楼远距离目击者能清晰捕捉的。

更像是一个……熟知案情的人,在复述一个精心编排的剧本。

而且,王海的身份也经不起深究。

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案发当晚恰好在附近高楼进行“夜间维修作业”?

这个巧合本身就显得刻意。

技术科查了王海的背景,履历普通,没有案底,但银行流水显示,就在他作证前三天,他的账户里存入了一笔五万元的现金,汇款方是一个无法追查的皮包公司。

这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高健决定,亲自再见一见这个“关键证人”。

还是在那个狭小的询问室,王海显得有些局促,双手不停地搓着膝盖,眼神不敢与高健对视。

“王师傅,不用紧张,就是再跟你核实几个细节。”高健语气平和,试图降低他的防备心,“你说你看到跑车是故意加速撞上去的,当时车的转向灯是亮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