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情绪慢慢平复下来。

跟这帮人吵架,没意义。

她们要的不是真相,是情绪发泄,是拉帮结伙的归属感。

直接对骂,只会让事情更糟。

那我就换个玩法。

你们不是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吗?

行。

我给你把梯子抽了。

我重新拿起手机。

没有在群里回复任何一个字。

我打开了我的电脑。

找到了我之前给客户写的一份PPT。

《幼犬社会化与陌生人接触SOP(标准操作流程)》。

我把里面的内容,挑了一些最基础、最核心的,重新整理成一篇图文并茂的科普长文。

文章标题,我都想好了。

《爱它,请先懂它——如何科学地与一只陌生的狗狗打招呼?》

文章里,我详细解释了犬类的安定信号,比如舔嘴唇、打哈欠、转移视线,这些都是它们感到压力的表现。

我用豆包当模特,拍了清晰的图片,标注了狗狗的“安全区”(下巴、胸前)和“危险区”(头顶、后背、尾巴)。

我还找了几个国外训犬师的视频,剪辑了几个“错误接触导致犬只攻击”的片段。

最后,我用非常温柔、非常客观的口吻总结: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真正的爱,不是强迫,而是理解。让我们用科学、友善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与小动物和谐相处,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通篇,我没提张太一个字。

没提小区里的任何事。

就是一篇纯粹的、善意的科普。

然后,我把这篇文章,发到了我的公众号上。

再把公众号链接,甩进了业主群。

同时,配上了一句话:

“晚上好各位邻居,我是11栋的乔安。关于下午的事情,我想用更专业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一下。欢迎阅读,也欢迎随时和我探讨宠物行为问题。”

链接发出去。

群里瞬间安静了。

刚才还七嘴八舌的几个ID,集体沉默。

我能想象到她们点开链接后,那种脸被打肿的表情。

你跟我讲道德,我跟你讲科学。

降维打击。

一分钟后。

一个平时很喜欢宠物,也加了我微信的邻居李姐,第一个出来说话。

“乔安老师写得太好了!太专业了!我这就转发给我儿子看看,他老喜欢追着小狗跑。”

接着,第二个,第三个。

“学习了!原来不能随便摸狗头啊!”

“这个安定信号的说法好有用,我家狗也经常舔嘴唇。”

“支持乔安!科学养宠,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

风向,瞬间逆转。

张太的小作文,被一片“专业”、“学习了”的评论淹没。

显得那么可笑,那么苍白。

她没再说话。

我猜她正对着手机,气得肝疼。

那个“幸福一家人”也销声匿迹了。

我关掉手机,伸了个懒腰。

豆包已经睡着了。

我摸了摸它毛茸茸的头。

晚安,小家伙。

第一回合,我们赢了。

但我有种预感,张太这种人,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她的反应太激烈了,不像是单纯为了面子。

这背后,恐怕还有别的事情。

4

第二天,小区里的气氛有点微妙。

早上我带豆包出门上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