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我明白的。】
我:???
你明白什么了?
他自顾自地说下去。
逻辑自洽得令人发指。
【用这种方式引起我注意,嗯……挺有创意的。】
【放心,我嘴很严的。】
他还冲我眨了眨眼。
我:……
大哥,你的自信是祖传的吗?
我哪只眼睛流露出对你有意思了?!
我那是求救的眼神!
是绝望!
周屿,毒舌学霸,理性分析版。
他是唯一一个没对我进行眼神或言语“关怀”的当事人。
这让我一度产生了他可能是正常人的错觉。
直到那天。
我亲眼看见他在自习课上。
对着一个精致的笔记本写写画画。
表情严肃得像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好奇心驱使我假装路过。
飞快瞥了一眼。
然后我看到了我名字的缩写,LXZ。
下面是一个表格。
分列着:
行为指标、顾言关联度、李哲关联度、动机分析、潜在风险等级。
在“动机分析”一栏。
他写着:
[目标不明。若为单一攻略,效率低下。]
[若为广泛培养重点选拔,略可行但风险高。]
[另一种可能:其目标并非个体,而是通过扰动顶级资源,掌控班级人际权力结构。]
风险等级后面。
他还画了个五角星。
标注:[高,需持续观察。]
我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周学霸,您搁这儿写《班级权力游戏观察报告》呢?!
我还掌控班级权力结构?
我连我们小组长都指挥不动!
合着就没人觉得这可能是个误会是吧?!
6
“多面人”和“心机深沉”的帽子是怎么扣稳的?
源于一场大型“传话”乌龙现场。
我们班的小团体,信息壁垒分明。
为了生存,我不得不扮演“和平使者”。
场景一:
课间,A团体(顾言派)的女生甲抱怨:
【唉,班主任也太狠了,布置这么多作业。】
我纯粹附和,不想冷场:
【是啊是啊,简直不是人做的。】
内心:赶紧结束话题,我想去厕所。
场景二:
中午食堂,B团体(李哲派)的男生乙随口问:
【听说班主任下周要搞突袭测验?】
我想起早上的对话,下意识联想。
【可能吧,他最近是挺狠的。】
内心:鸡腿快没了!
信息经过N道传递后。
传到C团体(周屿派)耳朵里,变成了:
【内部消息!林小夕透露的!】
【班主任下周要突袭测验,题目超难。】
【就是他上次说的那个[不是人做的]级别!千真万确!】
结果,全班卷子刷题,严阵以待。
一周后,风平浪静。
大家问我怎么回事。
我比窦娥还冤。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测验了?!】
众人眼神:
【看,开始装傻了,果然是高段位玩家。】
【消息有真有假,迷惑性极强。】
另一个经典案例是关于班主任的动向。
真实情况:
我在走廊听见班主任对隔壁班老师说:
【我下午三点要去开个会。】
我对偶遇的A团体同学丙说:
【班主任下午好像要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