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墓卦盘
为了寻找失踪的祖父,我闯入了一座西周古墓。
墓中青铜器上的铭文竟与《易经》六十四卦一一对应。
按照《撼龙经》指引,我找到了主墓室中那口悬空的青铜棺。
棺内尸体面目如生,手中握着一卷金丝玉帛。
当我读出玉帛上的第一个字时,整个墓穴开始旋转。
原来这座古墓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卦盘,而我们都是卦中的棋子。
最可怕的是,那具尸体睁开了眼睛,对我微笑——
他说出了祖父当年未说完的那句话。
---
2 归藏之谜
雨水把夜色泡发了,浓得像墨,粘稠得让人喘不过气。我撑着最后一点力气,拨开眼前虬结的藤蔓,露出后面那个黑黢黢的洞口。一股混合着千年土腥和陈腐木料的气息,猛地喷了出来,呛得我连退两步。
就是这里了。祖父失踪前,用指甲在书房那块老砚台背面刻下的最后线索—— “岐山,归藏”。
“归藏”,传说中更早于《周易》的古易,难道指的竟是这座西周诸侯墓的入口?祖父一辈子埋首故纸堆,研究那些被人视为疯话的秘传《易》理和《撼龙经》残篇,最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个谜题。我捏紧了手里裹着油布的防水手电,另一只手摸了摸别在腰后的短柄猎刀,冰凉的触感稍微压下了心底翻腾的不安。深吸一口气,我矮身钻了进去。
外面世界的最后一丝声响被彻底掐断。死寂,沉重得能压碎耳膜的死寂。手电光柱劈开黑暗,扫过脚下,是人工开凿的阶梯,整齐得令人心悸,一直向下,深入山腹。石阶两旁的石壁,起初是粗糙的毛坯,越往下,越见光滑,甚至开始出现浅刻的纹路。
是卦爻。
最初只是零散的线条,渐渐地,纹路变得繁复、规整。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六十四卦,以一种冰冷、沉默的姿态,密密麻麻地镌刻在通道两侧,延伸向无尽的黑暗深处。我像是走在一条由古老符号构筑的时空隧道里,每一个卦象都像一只眼睛,漠然地注视着我这个不速之客。空气里那股陈腐味更浓了,还夹杂着一种奇怪的、类似金属冷却后的腥气。
走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前方豁然开朗,手电光几乎被瞬间吞噬。我稳住心神,将光柱抬高,扫视。
一个巨大的圆形洞窟。洞壁不再是岩石,而是某种暗沉沉的金属,上面蚀刻着更加巨大、更加复杂的卦象图案,在光线照射下,反射出幽微的、令人不适的冷光。洞窟中央,并非预想中的棺椁冥器,而是八尊形态各异的青铜兽像,按八个方位肃立,围着一座高出地面的石台。
“八卦守宫……”我心里一沉,《撼龙经》里提过这种凶险布局,八兽对应八方,暗合生死惊伤诸门,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我强迫自己冷静,回忆祖父笔记里那些涂涂改改的推演。目光在八尊沉默的青铜兽和地面、壁上的卦象间逡巡。乾位不对西北,反而偏斜;坤象厚重,却隐隐指向一侧空壁……这里的方位是乱的,或者说,是按照一种我尚未理解的易理重新排列的。
汗水浸湿了内衫,粘腻冰冷。我尝试着,依据壁上几个关键卦象的爻变,在心里默默重新排盘定位。“震为动,为足,生门或在……” 脚步小心翼翼地挪动,绕过那尊龇牙咧嘴的睚眦像,踏在巽位应该所在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