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赵天磊站在自己的工位前,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节奏与监控屏幕上的服务器流量曲线形成诡异的同步。作为星途科技的 CTO,他拥有系统最高权限的三分之一密钥,而此刻,他正通过内部开发通道运行着一段自编的权限提升脚本。屏幕代码流中,sudo chmod -R 777 /core的指令一闪而过,核心算法库的访问权限被临时解锁。他特意选择在凌晨 3 点 —— 系统日志自动备份的窗口期 —— 执行操作,这个时间点的异常流量会被备份程序的高负载掩盖,如同在瀑布中投入一颗石子。

多视角下的背叛三重奏

赵天磊的冷静布局呈现出典型的技术型犯罪特征。根据星途科技内部安全协议,核心代码的传输需经过三重加密通道,且必须由创始人、CTO、COO 三人的密钥同时授权。但赵天磊利用自己开发的 **“镜像鱼” 程序 **,在过去三个月通过苏晴的账户(她的密码强度始终停留在入职时的 “Abc123”)反复测试系统漏洞,最终找到加密算法在特定时间戳下的碰撞缺陷。此刻,他将窃取的代码片段分割成 20 个数据包,通过海外服务器的分布式节点进行碎片化传输,每个数据包都伪装成正常的用户行为分析日志 —— 这种 “蚂蚁搬家” 式的传输方式,连公司重金采购的 AI 防火墙都未能识别。

苏晴的犹豫与贪婪在监控录像中形成微妙的肢体语言。作为林辰的大学师妹兼首席运营官,她的办公桌抽屉里躺着两份文件:一份是林辰手写的股权激励承诺书(“上市后你我各持 15%”),另一份是赵天磊通过加密邮件发送的瑞士银行账户信息(初始存款 500 万欧元)。当赵天磊通过内部通讯软件发送 “行动” 指令时,她的手指在鼠标上悬停了 17 秒 —— 这段被后来警方恢复的数据显示,她最终双击了名为 “上市材料最终版.zip” 的恶意压缩包,该文件会在解压时自动替换林辰电脑中的财务数据模板,植入虚构的 “向关联方转移核心技术” 的交易记录。

林辰的后知后觉则折射出创业者的致命盲区。在阴谋实施的关键两小时内,他正与券商团队视频会议,手机始终处于静音状态。期间苏晴曾三次以 “签署文件” 为由进入他的办公室,第三次离开时顺走了他放在桌面上的实体 U 盾 —— 这是用于最终确认代码提交的物理密钥。当林辰在会议间隙习惯性拿起 U 盾时,发现的却是一个外观完全一致的仿制品(后来证实是赵天磊通过 3D 打印技术制作,内部芯片已被替换)。此时,真正的 U 盾正插入赵天磊的备用笔记本,完成最后一次代码签名验证。

科技背叛的技术解剖

这场阴谋的技术实施路径呈现出现代商业犯罪的典型特征,核心环节可通过以下技术链拆解:

分为阶段 技术手段 实施细节以下

1.权限突破 社会工程学 + 系统漏洞利用 苏晴以 “财务审计” 名义申请临时 root 权限,赵天磊利用未修复的 Log4j 漏洞植入后门程序

2.代码窃取 分布式数据传输 + 流量伪装 将 1.2GB 核心代码分割为 48 个加密数据包,通过员工远程办公 VPN 通道分批发送至境外服务器

3.证据伪造 区块链时间戳篡改 + 邮件头伪造 使用 Python 脚本生成虚假交易记录,通过修改 SMTP 服务器日志伪造林辰与 “境外公司” 的通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