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那天,陆承宇亲自出席。他坐在我对面,看着我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字迹娟秀却不失力道。签完字,他递过一份文件,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我的手,两人都愣了一下,随即迅速移开。
“苏设计师,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他的声音依旧平淡,但眼神里似乎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
“合作愉快,陆总。”我微笑着回应,将签好的合同推给他。
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开始,更是“筑境”证明自己的机会。我没有时间去想其他的,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把这个项目做到最好。
项目启动后,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白天泡在工地,监督施工进度,检查建材质量;晚上回到设计院,和团队一起修改设计图纸,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陆氏对项目的要求果然严苛,陆承宇也时常亲自到现场视察。他不像其他甲方那样指手画脚,而是会很专业地提出一些关于结构安全、施工工艺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对细节的优化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有一次,我们在讨论中庭玻璃穹顶的承重方案时,发生了分歧。我坚持采用一种新型的张拉膜结构,认为它不仅重量轻、跨度大,还能更好地实现我想要的光影效果。但陆承宇的技术团队则认为这种结构在强风暴雨天气下的稳定性有待考证,建议采用传统的钢结构穹顶。
双方争论不下,最终陆承宇拍板:“就按苏设计师的方案来,但必须做足风洞试验和荷载模拟,确保万无一失。所有的测试数据,我要亲自过目。”
他的决定既支持了我的设计,又体现了对安全的严谨态度。我心里对他多了几分敬佩。
为了确保方案的可行性,我带领团队加班加点,配合第三方机构进行各项测试。陆承宇也兑现了承诺,每次测试报告出来,他都会抽出时间和我们一起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因为一个数据、一个细节争论到深夜,但每一次的碰撞,都让我们对彼此的专业能力更加认可。
我发现,陆承宇虽然外表冷漠,但内心其实非常尊重专业。他会认真倾听我的意见,即使不认同,也会给出合理的反驳,而不是凭借身份压人。这种平等的专业交流,让我感到非常舒畅。
有一次,工地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正在检查刚浇筑不久的地基,担心雨水会影响混凝土的凝固效果,便冒雨在工地里来回奔波,指挥工人搭建防雨棚。雨水打湿了我的头发和衣服,冰冷的寒意顺着衣领钻进身体,让我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陆承宇正好赶来视察,看到我狼狈的样子,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让助理撑起雨伞,递过来一条干毛巾。
“谢谢。”我接过毛巾,擦了擦脸上的雨水。
“地基怎么样?”他的声音低沉,目光投向不远处的地基。
“目前看来没什么问题,我们已经加派了人手,加快搭建防雨棚的速度。”我定了定神,认真地汇报着情况。
他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只是站在一旁,看着我指挥工人作业。雨一直下,他也一直站在那里,直到防雨棚搭建完成,确认地基安全后,才转身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