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电话被接听,拿着听筒的戴春生有些紧张,把所有的情况一字不差的全部汇报出来。

电话挂断时戴春生还没有反应过来,只听到首长说了句“知道了。”电话就被挂断了

这让戴春生很为难,领导这是什么意思啊,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啊。

戴春生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反复思索着这句话的含义。

一张办公桌前,一个面露威仪的中年人对着门口处喊了一声

“小陈,进来”。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瞬间推开门,在办公桌前站的笔直。

“首长您吩咐。”

“把一个叫沈砚之的人的资料给我查一下”。

“是”

没一会年轻人拿着牛皮纸的档案袋走了进来。

中年人打开档案袋,看着里面的内容,沈砚之 籍贯山东潍市大槐村,父亲是村里小学的教师,母亲在家务农……

看完里面的内容,中年人静默良久。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不仅考上了中国的最高学府,还创作出来能让人民文学都看好的作品,有才,有大才。也难怪自己的女儿肯为他给戴春生谈条件。

想到这的中年人拿起了电话打了过去,对着电话那边的人说道:

“小戴,文人不易,新时代,应该有新气象,但是也要有些限制,具体的你来把控吧。”

什么叫贵人?

这就是了!

一句话,让曾经不可能的事情,变为了可能。

听到这话的戴主编怔了怔,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对着电话说道:“好的,首长,您放心”。

电话挂断后,戴主编不禁小声说道:“这个沈砚之可走了大运喽,能让首长亲自给你破例”。

说完给林疏月拨过去了电话

正在房间里看着手中《红高粱》的林疏月,她知道自己这是最后一次能读到这份手稿了,所以这一次她看的格外的仔细,格外认真。

“咚,咚,咚。”

房门处突然传来了敲门声。

林疏月有些疑惑的打开了房门,门口处站着一个身穿制服的女士开口道:“林小姐,有您的电话’。

林疏月一听,感觉事情应该有转机,知道这个宾馆电话的只有一人就是戴主编。

林疏月走到电话旁伸手接过了电话

“您好,我是林疏月”。

“疏月啊,我是你戴叔,你汇报的情况,我们这边可以同意拾光记提出的部分要求,但毕竟是先例吗,所以这边有部分要求……

听完戴主编说完,林疏月内心还是很震惊的,没想到《人民文学》真能有这个魄力能开这个先例,林疏月知道这个事情的成功绝对有那个人的影子,只不过默契的两人谁也没有提出来。

上午林疏月就赶到了沈砚之的家中,正巧在遇到外出的刘美玲。

刘美玲看到林疏月的第一眼就惊为天人,终于知道村里人口中的天仙似什么样子的了,

刘美玲惊呼道:“您就是林编辑?”

“林疏月看着她从沈砚之家走出来大概知道了她的身份。

“是的,阿姨,我叫林疏月。”

说完刘美玲用衣服稍微擦了擦手,抓住了她的胳膊热情道:“走,走,跟阿姨进屋。”

拉着林疏月边进院子边喊:“砚之,林编辑来了,快出来”。

听到喊声的沈砚之从屋里走了出来和林疏月简单寒暄了两句。就被刘美玲指挥着去给林编辑倒茶了。

等众人落座要谈到主题的时候,刘美玲率先起身,张罗着要去准备点饭,让她俩好好的聊,说完不顾林疏月的反对齐声就走了。

沈砚之瞧着林疏月笑笑说道:“别介意,农村人都比较热情好客。”

说完沈砚之直接进入了主题:“关于印刷版税的事,你们那边怎么说?”

“社里表示可以答应你的要求,稿酬的话按照千字30元,版税的话有些条件。”林疏月不急不缓的说道

此刻听到版税有条件的沈砚之内心已经翻江倒海了,但是面色还是保持的平静,拿起了前面的茶喝了一口,继续听着林疏月后面的条件

“如果影响力大,后续发行单本小说印刷数量达到30万册,才能触发百分之五的版权税。”

单本三十万册吗?

这还叫条件吗?这不叫条件,沈砚之不禁想着,随便拿出来一个巨作哪个卖不了单本30万册。

如果一本定价4元的话,30万册自己能拿6万元。

嘶!

这可是八十年代的6万啊。

好恐怖的金额数字,堪比后世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样让他自己有些心跳加速,这是源源不断的往兜里进账啊,一部小说是可以持续性收益的东西。

就像余华的《活着》可以给他一辈子带来源源不断的版税收益。可惜了余华老师,这是活着是我的,您在努力研究研究别的代表作吧。

想到这沈砚之觉着《人民文学》能打破常规,接受他的版税要求背后肯定有大人物,不然是以他这个新人作者写的这篇《红高粱》就能要的来版税?

沈砚之没有这么自大,他知道现在的自己是没这个能力的。

沈砚之不禁抬起头看着面前的林疏月,这个女人的背景肯定有些吓人,这个年代能开着小汽车来谈稿酬的人能是简单人吗。

林疏月看着沈砚之审视着自己,最后的看向他的目光投出了阵阵感激,林疏月没有多说什么,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合约,递给了沈砚之。

沈砚之看着合约的内容,非常满意,千字30元的稿酬兜底,30万册百分之五的版权费,看过一遍后,沈砚之毫不犹疑的签上了字,按上手印。

“沈先生,欢迎您加入《人民文学》,4380元的稿费将于这个星期到您手中。”

签完协议的那一刻林疏月伸出手说道。

“感谢林编辑您的付出,谢谢,以后叫我沈砚之就行,不用这么客气。”说完沈砚之伸出手和对方握在一起。

这一次握手和第一次握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没有第一次的生疏和怀疑,这一次更像是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追寻同一个目标共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