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年代+日常流+带娃+家长里短+事业)

第一章 连夜北上

鸡叫头遍时,岳敏把最后一床被单塞进蛇皮袋,袋口的麻绳勒得手心发红。炕头上的半导体还在滋滋响,里面正播着《东方红》的调子,混着窗外的风声,像在给她壮胆。

“妈,真不用带这么多,首都啥没有?”儿子王建军在门口跺着脚,军绿色的胶鞋上还沾着训练场上的泥,“巧玲就快生了,咱们轻快点赶路,别耽误事。”

“你懂个啥?”岳敏拍了拍鼓鼓囊囊的袋子,“这是你姥姥传下来的催生符,这是咱村最软和的棉花,巧玲坐月子得用这个。还有这罐花椒面,首都的准没咱自家晒的香。”她掀开另一个布袋,露出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红薯干,“巧玲怀这胎嘴刁,就爱吃这个,路上能垫垫。”

王建军看着母亲佝偻着背把七个大袋子搬上驴车,眼眶有点热。他在首都军区当排长,媳妇刘巧玲是军区医院的护士,怀了八个月胎像,最近总说腰疼,岳敏一接到电话就急得直转圈,连夜就收拾妥当要往首都赶。

“走吧。”岳敏拍掉手上的灰,把棉袄领子竖起来挡风,“赶早班火车,天黑前准能到。”

驴车轱辘碾过结冰的土路,发出“咯吱”声。岳敏缩在棉袄里,心里盘算着:巧玲是城里姑娘,细皮嫩肉的,生孩子遭罪,月子里得好好补。军区大院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自己一个农村老太太,可不能给儿子丢人。

火车晃悠了一天一夜,岳敏把红薯干分给邻座的小孩,听人说首都的鸡蛋论斤称,面粉是精白的,不像家里得掺着玉米面吃。她摸出藏在内衣口袋里的布包,数了数里面的三十块钱和几十斤全国粮票,心里踏实了些——这是她攒了大半年的家当。

“建军媳妇是军区医院的?那可得住单间。”邻座的大妈咂着嘴,“那地方规矩大,老太太你可得仔细着点。”

岳敏笑着点头,心里却有主意:规矩再大,也得吃饭。她的手艺,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不信拿不下那些城里人的胃。

火车进北京站时,天刚蒙蒙亮。王建军早等在站台,穿着笔挺的军装,看见母亲从人群里钻出来,肩上还扛着个大麻袋,赶紧跑过去接过:“妈,我说别带这么多……”

“少废话,”岳敏拍掉他手上的灰,“巧玲呢?”

“在家属楼呢,昨晚疼了半宿,医生说快了。”王建军接过袋子往肩上扛,“军区大院管得严,外来人员得登记,我都办好了。”

岳敏跟着儿子穿过站岗的哨兵,脚踩在水泥地上,看着一排排整齐的红砖楼,楼前的白杨树上还挂着冰棱,心里嘀咕:这地方是气派,就是树都长得一个样,不如村里的老槐树有脾气。

家属楼三楼,刘巧玲正靠在床头揉腰,看见岳敏进来,挣扎着要坐起来:“妈,您可来了。”

“别动别动。”岳敏把袋子往墙角一放,伸手摸了摸巧玲的肚子,“这小家伙在里头挺欢实?”她掀开带来的小包袱,“给你带了咱村的酸枣,酸得开胃,你尝尝。”

巧玲咬了一颗,酸得眯起眼,却笑了:“还是妈懂我,医院食堂的菜太淡,嘴里总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