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哥比较支持:“我觉得行!现在政策好了,做买卖不丢人!娇娇有想法是好事!本金不够跟五哥说!”
最后,家里一致决定支持她。
妈妈把压箱底的两千块钱塞给她,几个哥哥姐姐也你三百我五百地凑了一笔钱,加起来有五千多块。
在这个年代,这算是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了。
潘玉娇拿着这笔沉甸甸的、凝聚着全家人信任和支持的钱,心里暖烘烘的,也更加坚定了要干出个样来的决心。
几天后,赵建军来接她回镇上。
离开时,潘母和哥哥姐姐们一直送到村口,不停地嘱咐她要照顾好自己,有事就打电话回村里。
坐在摩托车上,抱着赵建军的腰,潘玉娇回头看着渐渐远去的村庄和亲人们的身影,眼神熠熠生辉。
4
回到镇上,潘玉娇没有立刻住回赵家,而是在镇上靠近中学的一条相对热闹的街边,租了个便宜的小单间,暂时安顿下来。
她知道,要想真正挺直腰板,不能完全依赖赵家,得先自己立起来。
赵建军虽然心疼她想让她住好点,但也明白她的心思,没有强求,只是默默帮她把小单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安顿了简单的家具。
安顿下来后,潘玉娇就开始行动了。
她拿着家里凑的五千多块钱,没有急着盘店面。
她记得这个年代,个体经济刚放开没多久,摆地摊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成本低,灵活。
她先是坐车去了一趟市里的批发市场。
凭借前世在深圳见过的时髦款式,以及对未来几年流行趋势那点模糊的记忆,她的眼光比本地批发市场的老板还毒。
专挑那些款式新颖、质量尚可,但在镇上还很少见的货。
她进了一批收腰的格子衬衫和微喇的牛仔裤,还有一批颜色更鲜亮、版型更休闲的短款夹克。
又特意进了一些便宜又好看的发夹、头花、丝巾之类的小饰品,用来吸引年轻女孩。
第一次进货,她不敢多进,精打细算,花了将近两千块,衣服裤子加上小饰品,塞满了几个大蛇皮袋。
赵建军看她累得满头汗,心疼得不行,非要帮忙。
他利用下班时间,用厂里的边角料和废木料,给她钉了一个可以折叠的简易架子,又做了一个可以背在身上的大木箱,方便她出摊和收摊。
摆地摊的第一天,潘玉娇选在了镇中学放学的时间点。
她把架子支起来,把衣服一件件挂好,小饰品整齐地摆在木箱盖上。
她心里有点紧张,毕竟好久没干过这种抛头露面的事了,但更多的是豁出去的决心。
放学铃声一响,学生们涌出来。
潘玉娇摊位上那些不同于镇上供销社和普通裁缝铺的时髦款式,立刻吸引了不少女学生的目光。
“阿姨,这件衬衫怎么卖?”
“这个头花好漂亮!”
“这裤子版型真好看!”
潘玉娇脸上带着笑,耐心地回答,还会根据学生的身材和气质,推荐合适的搭配。
她说话温和,价格也公道,不像有些摊主那样死命宰客。
“小姑娘,你皮肤白,穿这个淡紫色的好看。”
“这裤子配你刚才看的那件格子衬衫,正流行呢。”
她这些专业的建议,很受学生们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