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于我刚才提到的那段抢救戏份,”陆承烨很快切入正题,“我想更深入地理解主角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每一个操作背后的医学逻辑,这样表演时才能更真实。不知道许医生之后有没有时间,我们单独聊一下?”

“当然可以。”许晏应下。这是她的职责所在。

第三章 靠近,从专业到个人

最初的交流,严格围绕着剧本和医学知识。

陆承烨是一个极其认真甚至苛刻的演员。他不仅满足于知道“该怎么做”,更执着于探究“为什么这么做”。他会追问每一个手势的角度,每一次用药的剂量依据,甚至病人可能出现的细微生理反应。

许晏欣赏这种态度。她拿出带教实习生的耐心,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结合解剖图、医学视频,甚至找来一些教学用的医疗器械,给他一一讲解示范。

“所以,胸腔穿刺的时候,针尖进入的角度必须要精准,避开肋骨和神经,否则……”许晏拿着模型,一边比划一边说。

陆承烨凑得很近,专注地看着她的动作,眉头微蹙:“这里的‘落空感’,演员应该如何表现才不显得夸张?”

他的气息若有若无地拂过她的耳际,许晏的心跳莫名快了一拍,但很快被她专业的面具压下。“是一种很微妙的突破感,不需要太大的动作,主要是眼神和瞬间的肌肉控制……”

他们在剧组临时搭建的“医疗顾问办公室”里度过了很多这样的时光。窗外是影视城的仿古建筑或是现代布景,窗内是两人对着剧本、模型和电脑低声讨论的身影。

渐渐地,讨论的话题开始超越剧本。

有时是因为疲惫时的闲聊,有时是因为某个案例引发的感慨。

“当医生,经常要面对生死吧?”一次,在模拟完一场失败的抢救戏后,陆承烨忽然问。他脸上还带着戏里的沉重。

许晏正在收拾器械,动作顿了一下:“嗯。刚开始实习的时候,会很难受,尤其是面对年轻的患者或者意外伤亡。后来慢慢学会调整,告诉自己,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和我们这行有点像。”陆承烨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我们演绎别人的生死悲欢,投入太多,有时候也容易出不来。”

许晏看向他,第一次在他脸上看到了一种类似于“脆弱”的情绪。她想起在罗马时,他那个疲惫的眼神。

“但你们是在创造故事,我们是在对抗现实。”许晏轻声说。

陆承烨看向她,眼神深邃:“本质上,都是在理解人,不是吗?”

许晏怔住了。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她平静的心湖。

他们开始聊得更多。聊他为了体验角色,去医院实地观察医生工作状态时的见闻;聊她学医之初,第一次面对大体老师时的敬畏;聊他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内心却感到的孤独;聊她在连续值班三十六小时后,看到日出时那种混杂着疲惫与希望的心情。

他们发现,彼此的世界看似天差地别,内核却有着奇妙的共鸣——都对专业抱有极致的热爱与尊重,都承受着外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也都保有着一份对世界敏感的洞察力。

许晏看到了陆承烨光环下的另一面:敬业、谦逊、敏感,甚至有点宅,喜欢在休息时听一些冷门的后摇音乐。而陆承烨也看到了许晏 beyond the white coat 的鲜活:理性之下包裹着的温柔,偶尔流露出的幽默感,以及对生活细节的独特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