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陈启明七点五十分准时踏入省政府大楼,步履沉稳

秘书李长生早已在办公室门口等候,神情一如既往的恭谨干练。

“省长,早上好。这是今天上午的日程安排和急需批阅的几份文件。”

李长生递过文件夹,语速平稳。

“九点,省委三楼第一会议室,经济工作座谈会,沙瑞金书记确认出席。十点半,发改委钱主任向您汇报全省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陈启明接过文件,脚步未停地走向里间办公室,口中应道:“知道了。”

他脱下西装,李长生熟练地接过挂好。

陈启明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在光滑的桌面上轻敲了两下。

沙瑞金亲自出席经济工作会,这并非惯例。

这位汉东的一把手,是想借此机会,亲自掂量他这位空降常务副省长的成色。

“把经济座谈会的材料拿给我。”陈启明吩咐道。

李长生迅速找出那份装订整齐的会议材料。

陈启明翻开,目光如电,迅速掠过各项经济数据、指标分析和项目简报。

他的阅读速度极快,但关键处,会微微停顿。

八点四十五分,陈启明合上材料,站起身:“去会议室。”

李长生在前引路。

走廊空旷安静,脚步声回响。

行至拐角,恰遇同样前往会议室的高育良。

“育良书记,早。”陈启明主动招呼,脸上是恰到好处的微笑。

高育良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笑意,快得让人捕捉不及:“启明同志,也很早嘛。看来对汉东的经济工作,是迫不及待要上手了?”

“初来乍到,多听多看多学习。”陈启明语气谦和。

“早点到,也能熟悉下氛围。”

两人并肩而行,高育良仿佛不经意地提起:“听说昨晚达康书记去四号楼拜访你了?聊到挺晚?”

陈启明心中雪亮,高育良的消息果然灵通。

他面色不变,淡然道:“达康书记是来了,主要谈了谈光明峰项目遇到的困难。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

高育良呵呵一笑,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几分长辈式的调侃,却又意味深长:“达康同志这个脾气啊,这么多年了还是没变。风风火火,有时候难免急切。要是有什么言语冒犯或者让启明同志为难的地方,还请你多包涵,别往心里去。”

“育良书记言重了,”陈启明笑容不变。“我倒觉得达康书记这种雷厉风行、敢于碰硬的作风,在当下尤为可贵。都是为了工作嘛。”

说话间,已到会议室门口。

省纪委书记田国富正与身边的组织部长吴春林低声交谈。

李达康独自坐在一侧,眉头习惯性地微锁,看着手中的材料。

财政厅、发改委等省直部门的一把手们也均已到位。

见高育良和陈启明进来,众人纷纷点头致意,气氛看似融洽,却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张力。

陈启明在李达康斜对面的位置坐下,两人目光短暂交汇,李达康微不可察地点了下头。

九点整,会议室的门被再次推开,沙瑞金与刘震前一后走了进来。所

有人立刻起身。

“坐,都坐吧。”沙瑞金摆手示意,目光在室内扫过,最终定格在陈启明身上,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

“这位就是启明同志吧?欢迎欢迎。”

陈启明起身,微微欠身:“沙书记,我是陈启明。初到汉东,请多指教。”

“指教谈不上,互相学习嘛。”沙瑞金笑着坐下,会议正式开始。

会议前半程,按部就班,由相关部门汇报经济数据和工作进展。

沙瑞金听得专注,偶尔插话询问细节,问题往往一针见血。

刘震东则更多时候保持沉默,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当议题进行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时,波澜骤起。

高育良慢条斯理地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我省投资增速放缓,固然有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但也要从自身找原因。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上,是否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引进的项目,质量如何?可持续性怎样?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说完,眼睛不经意地瞟了眼李达康。

李达康立刻反驳,语气强硬:“育良书记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汉东作为经济大省,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速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不能因噎废食!”

“方向是对的,但方法更重要。”高育良不紧不慢地回应,语调依然平和,但词锋锐利。“比如丁义珍留下的烂账,比如大风厂股权纠纷引发的社会矛盾,恰恰说明有时候欲速则不达。步子迈得太大,容易出问题。稳定,始终是第一位的。”

“稳定不等于停滞!”李达康寸步不让。“改革就是要触碰利益,发展就是会伴随阵痛!不能因为怕出事就什么都不做!大风厂的问题有其历史复杂性,但不能因此否定整个光明湖项目对京州、对汉东发展的战略意义!”

两人你来我往,言辞虽未彻底撕破脸皮,但立场鲜明,交锋激烈。

会议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其他人或低头记录,或目光游移,无人轻易插话。

沙瑞金静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轻轻点动,目光偶尔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一直沉默倾听的陈启明身上。

“启明同志。”沙瑞金突然点名。“你刚从部委下来,又在地方主政过,视野开阔,实践经验也丰富,你怎么看?”

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到陈启明身上。

这是沙瑞金第一次在正式场合直接向他提问,考验的意味十足。

陈启明放下手中的笔,身体微微前倾,从容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沙书记,各位同志,我认为,当前投资增速放缓,是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的必然现象,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主动调控、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关键在于,如何在稳与进之间找到平衡点。”

他略作停顿,环视众人,继续道:“光明峰项目,我认为其发展方向符合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但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和社会承受度。特别是像大风厂股权纠纷这类历史遗留问题,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合情合理的原则妥善处理,绝不能简单粗暴,激化矛盾。项目推进的速度,应当建立在问题有效解决、风险可控的基础之上。”

这番论述,既肯定了投资的重要性,又强调了质量和风险。

既支持了光明峰项目的方向,又指出了李达康工作中的不足。

既回应了高育良对稳定的关切,又避免了保守停滞的倾向。

可谓面面俱到,不偏不倚,却又立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