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初二走娘家,奶奶给每家准备了礼,让三家儿媳给娘家送去,大伯和小叔都回岳父岳母家吃饭,唯独冬青的娘爹在家里。

因为太远,冬青爹托赶骡车的人带过去,冬青娘那边条件也不好,家里孩子多,老丈人也不在了。

不然也不会把冬青娘留在家里,留到十九才嫁,一家都过得紧巴巴。

家里两个妯娌都不在,冬青娘想带着冬青去织房里看一看,让冬青学学纺线织布,可惜门锁着。

刚好爷奶最小的一个女儿,小姑要回来,奶奶要准备饭菜。

奶奶一个人在厨房,就喊冬青的娘帮着烧火,只可惜奶奶对这个儿媳妇不满意,总是挑三拣四,一会儿火大了,一会儿火小了。

说实在的,冬青站在灶边上听训,分明这个灶台里面的火就一直这么大,但是对方不是嫌大就是嫌小。

真不知道奶奶是怎么感受到的,这灶膛就一直是两根柴。

每当听到婆婆骂,冬青娘就用火钳在里面搅两下,实际上连片叶子都没放进去。

冬青心想可能是两个儿媳都不在,没办法才让她娘进厨房。

如果不骂的话,以后让娘进厨房次数多了,不得分他们的活儿,那些重活儿谁干呢?

所以一边儿要用她,一边儿又骂骂咧咧的不满意。

小姑进门在厨房门口看了一眼说:“娘,要不我来帮你吧?”

奶奶挥了挥锅铲:“进来做什么,一年四季就今天松快点,还不回去坐着跟你爹说说话,东西吃完了我再来装。”

然后小姑转身时喊冬青过去和她的孩子玩儿,小姑娘一儿一女,女儿比冬青还大一岁,穿的也是干干净净,辫子梳的油光水滑的,看起来家里伙食还不错。

小孩儿口袋里还有糖,看到冬青还很大方的分了那一块,屋子里的人都开始夸,说大丫头有姐姐的样子,知道给妹妹分东西。

然后爷爷就捡着家里听说的一些趣事拿出来讲,比如冬青会说话,再比如家里的鸡被什么东西咬了,让冬青遇见了,总之家里没有什么大事。

反倒是小姑和姑爷开始和爷爷说起了家里分家的事情,小姑嫁的是小儿子,兄弟两个父母分家时候分的是四六分,小儿子四,大儿子六。

因为父母要跟大儿子住,涉及到养老送终的问题,这部分主要是大儿子家来。

还有就是大哥家孩子要准备定亲,所以准备在孙辈成亲之前,将家里人分出去。

爷爷听完之后点点头说:“这个家分的也算公平,你们两口子好好干,不要分出去后反而还不如没分家之前。

小姑和姑爷两个给爷爷盘算了一下,他们住的离城近,所以除了种田养鸡养猪,平时卖点鸡蛋卖点菜,也多一个进项。

老一辈儿攒的田两个儿子分,他们家 两个人农忙可能忙不过来,这回来提前说一声,就是顾不过来要请短工的话,想请家里的哥哥过去帮忙。

爷爷一听摇头,说:“亲兄妹还要钱吗?到时候吃两顿饭,帮着割两亩就行了,让你二哥去,他手快。”

小姑摇摇头:“哪能这样?割稻也算了,要是割麦的话,赶上插秧,不给钱怎么行呢?

就算是出去请不相干的人还得给钱。亲哥来就什么都不给不像话。

再说了,二哥做事麻利,多的是人请,不给我割也会有别人请,倒不如麻烦二哥的好。”

爷爷这才没有说啥,让一旁的冬青爹记住,日子到了去商量时间,免得两方弄岔了。

割麦子是要抢时间的,因为紧接着可能就会有连绵不断的雨,要是被水浇了就难办。

冬青在一旁听着,心想爷爷心里门清,要干活的话,家里除了自己爹娘,其他人都不是第一个往外拿。

就这样还想着让自己爹做免费劳动力,明明小姑已经说了要给钱,但这钱冬青心想,估计也不能像小姑说的那样买肉补身体,多半还是要交公。

想到这里冬青就觉得心烦,这期间小姑家的大姐反复和冬青说话,来确认她是真的学会说话了。

因为以前来找她玩的时候,冬青只会喊爹娘,现在时不时回答她的问题,看起来好像是正常的。

饭桌上奶奶撕了一只鸡腿儿给女婿,然后另一只鸡腿儿给了外孙儿,其他的就让大家自己拆。

冬青反正也不指望什么鸡腿,鸡翅膀的,就喝了两碗汤。

过年的时候,家里吃的饭最接近白米饭,其他时间可没有这么高的大米含量。

饭桌上奶奶对女婿说话很客气,对小外孙儿也很关心,甚至连小姑她奶都不怎么在意。

冬青也不明白,她觉得这个家里面三儿一女,而且这个女儿是最小的女儿,按道理说父母应该更疼爱一些,结果也没有。

那种母女之间可能会出现的亲密感觉,没有出现在小姑和奶奶身上。

饭后不久,小姑没有多留,就和丈夫带着孩子告别离开。

他们前脚走,后脚大伯和小叔子一家就都回来了。

一家人男的待在爷奶的卧房炕上,把火盆也搬到空地上,女人围着烤火。

这两家子回来主要是和大家说周边八卦的,一说到八卦,大家是茶水也不喝了瓜子也不嗑了。

一个消息是大伯娘带来的,说娘家那边儿亲戚出了一个事,把姑娘养的水灵灵儿的,卖到城里给别人做妾去了。

周围人刚开始说他们家不做人,后面听说做妾生了个儿子有家产可分,转而村里人又说他们家聪明。

还有一个是小婶带回来的,说她同族的一个姐姐。凭借心灵手巧进了秀庄,日子久了当了一个女掌柜,底下不少人。

过年回来给家里面的女孩子带信,让她们多少学着针线活,有条件也学刺绣。

寻常家的衣服都是麻布和一些粗棉布衣服,样子颜色很单一,而且一般都是家里面的女人自己缝一家人的衣服,很少有人的手艺能够把自己衣服绣花弄到绣庄的。

转头奶奶就是问小婶,能不能把家里的女孩儿弄去做学徒,从小跟着学。

但小婶子摇摇头:“问过,要是自己在家学,有点手艺进去,带点儿活儿回来做也还是不错的。

但是要从头开始学进绣庄当学徒那不好,不仅要自带干粮,刚开始还没有钱。

离父母又远,对那儿的人得伏低做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师。

像我那个族姐,要是自己有女儿带着教倒没什么,无依无靠的进去不知道要吃多大苦头。”

反正小婶意思就是说一般孩子不能直接送,冬青心想奶要把谁送过去呢?

这家里的女孩儿都是有数的,反正不管怎样自己是不会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