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谢安阳第一天直播完,晚上一看只获得了一积分,简直眼前一黑。

这样子就意味着辛辛苦苦开播十天,才能解锁一晚上的学习。

但是就算少,也只能每日开播,开播时间久了,虽然每日都是学习的日常,也有了不少的观众。

积分就从刚开始的一天一积分,涨到一天三积分,如今已经能有一天五积分了。

而没有积分看直播的时候,谢安阳就会开始写文章。

如今他的文章也变得老练了些,就是仍有些空泛,不够大气,这还是李夫子点评的。

不过因为看着超越时代的直播,有时候总有些新奇的思想,偶尔能有上一两篇文章能得到李夫子的称赞。

诗赋本来谢安阳就写过一些,格式这些不成问题,风格还是偏婉约,同样不够大气。

偶尔也会写上一两首诗,但是诗这种东西真的太需要灵感了,灵感到了才能写上一首。

不过诗赋在科考中占比不大,只要写的应题,都不会因着诗赋被落卷,但是如果写的好,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白天谢安阳大多数时间都会开启直播,一些涉及隐私的事情直播会自动黑屏。

所以谢安阳从一开始的不适应,慢慢的也习惯了直播存在。

谢安阳家中仍然算是一穷二白,没什么不可告人的,甚至不是一个时代的。

如今他上学一个人走山路还有人陪着说话,谢安阳觉得其实也还不错。

休沐的时间谢安阳也会开播。

谢安怡如今也已经3岁将近4岁了,也是白白胖胖的一个小团子。

谢二根和赵巧巧成亲后也生了个儿子,又是谢安阳取的名字,叫谢安景。

如今才刚满2岁,正是跟着姐姐满地跑的年纪。

有了这两个小可爱,谢安阳的直播观看人数瞬间就上去了。

所以谢安阳休沐或者放学的时候总抓着弟弟妹妹们不让他们乱跑,老老实实的待在谢安阳直播能看到的地方。

谢安怡可是实打实的小孩,跟谢安阳这种假小孩完全不一样。

若是带着弟弟去村子地里滚上一圈,那回来就是两个小花猫了。

按照王翠翠的说法,那就是真是给两个孩子生错了性别,儿子从小就文静,女儿却像是个泼猴。

谢安阳唯一能拘住谢安怡的方法就是教她认字。

起初家里人都觉得一个女孩子根本没必要认字,反而要浪费谢安阳的学习时间。

但在谢安阳的一再坚持下,这件事还是得以推行了下去。

不过谢安怡实在是没有什么读书的天赋,认起字来那可是一个抓耳挠腮,给直播间又增加了不少笑料。

至于谢安景,2岁的孩子刚学会说话没多久,能跟着读已经不错了哪里指望能认字。

不过作为谢安怡的小跟屁虫,姐姐在哪他就在哪。

读书一事本来就是任重而道远的,在家时谢安阳教弟妹读书,在学堂时就教李川、李海了。

对于李家两兄弟的教导,谢安阳一直都以给他们看自己记下的笔记为主。

能指点二人的机会还是比较少。

即使再学了一年,两人写起文章来依旧稚嫩的很,一度是想放弃考县试的。

还是谢安阳说考县试需要有人结保,他这么努力帮他们也是为了知根知底能一起去考试。

李川、李海为了那点子兄弟义气,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学。

也所幸有谢安阳的日日督促,简直比夫子管的还要严,让李川、李海的进步飞速。

但是到底能不能中县试,还是不好说。

至少在李夫子看了二人所写的文章之后,说中县试的概率怕是只有两成。

原话不是这样说的,原话李夫子告诉谢安阳八成中不了县试。

那十成减去八成,岂不是就是两成嘛。

所以谢安阳如此转述给了李家兄弟。

得到李夫子的认可,两兄弟还被激励了好久,只有谢安阳深藏功与名。

因为学生要参加县试,李夫子也花心思去打点了,所以这个时代的师徒关系格外亲密,夫子也是真心实意的为你打算。

禀生也是秀才,秀才分为三等,成绩最好的称为“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

其次称为“增生”,不供给粮食。

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

初时生员有定额,皆食廪。 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 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

虽然李夫子找好了禀生作保,但是每位学子仍需给那位禀生一两银子作为保费。

这也算作秀才的额外一项收入。

李夫子还特意找到了作保的第五人,就是他的侄孙李元培。

李元培成绩并不算差,除开谢安阳,平时李元培最能得到李夫子开小灶。

平时考试排名的话,要不是林潜第二名,要么就是李元培,第一那肯定是谢安阳。

当然作保并不需求考生都要来自一个学堂。

报考人数少的年份,清溪学堂也会和别的学堂的学子相互结保。

当然有对方夫子做介绍,总是知根知底的,不会随便出作弊的人。

所以这次并不是一定需要李元培,是李元培自己想要参考的。

李元培比谢安阳他们大上一些,平日并不与他们玩到一处,但因着谢安阳总是第一名,他难免心生比较。

他觉得既然谢安阳参加今年的县试,那他为何不能参加。

已经有谢安阳开了先例,李夫子也劝不住,也只好同意了下来。

县试报名是在一月份,再过上一个月,就是考试的时间,正是最当冷的时候。

报名也需要考生亲自前去,因为需要五人联保,这联保的五人就要同时去县里报名。

李夫子自然也跟着一同前去,学堂那日就格外休沐了一天。

众人在清溪村租了辆牛车,一同去县里,至于像谢安阳、林潜这样的外村人就一大早赶到清溪村集合。

出发的那天寒风刺骨,但幸好前几日没下过大雪,不然连这村子都出不去。

牛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缓缓前行着,车轮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随时都会散架一般。

寒冷的风如凌厉的箭矢般穿透人们身上不算厚实的衣物,刺入骨髓之中,让人忍不住瑟瑟发抖。

谢安阳家中如今日子好过了些,衣服里还算有些棉花,但仍需缩着脖子,将手深深插进衣袖里,试图抵御这严寒的侵袭。

尽管如此,那刺骨的寒意还是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让每个人都面色苍白、嘴唇发紫。

大家都是乡下人,家境也差不离,没人买得起那狐裘,甚至棉花也絮的也不算多。

这辆牛车正朝着县里的方向前进,车辙在雪地上留下了两道长长的痕迹。

赶车的村人坐在车头,挥舞着鞭子,嘴里不时吆喝着那头老牛。

老牛喘着粗气,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似乎每走一步都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

好不容易到了县里,谢安阳感觉自己手都冻木了。

二月的天气跟一月相差并不大,谢安阳真担心到时候手冷写字都会发抖。

报名是在县衙门的礼房,需要填写的东西也不少,需要填写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以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的履历。

钱秀才就是李夫子请的禀生,约莫三四十岁的年纪,也已经等在礼房。

五人一个个核实后,才算结束。

当然考试费用也是需要上缴的,毕竟考试用的纸张,餐食,还有考场清理等费用,可都是要问考生收取的。

那礼房的典吏瞧着五个都是十岁左右的少年还诧异的看了几人几眼。

县试虽称童生试,但考试的人可不是童子,基本都是过了弱冠的年轻人,再不济也是十五岁左右的少年人,童子确实少见。

谢安阳没见过这个典吏,当年的礼房典吏并不是如今这个。

想想也是,这么些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了吧。

因为只是来报名,考生们并不允许在县衙里闲逛,不然谢安阳倒是真想逛逛县衙,可曾跟他之前记忆中一致。

他当年离开这县衙的时候不过六岁的年纪,其实记忆早就模糊不清了。

他最熟悉的还是这县衙的后院,他之前便在那里长大。

但如今,以他的身份,哪里还有机会去那。

等报完名出了县衙,李夫子就开始跟他们讲县试的注意事项。

县试如果都参加完那要考上整整五天,五天的时间对于住在村子里的众人就不算友好了。

每日往返不但累人,还容易误了时辰,若是误了时辰,考场前的差役们可不会纵容你,那就只能明年再来了。

所以最好的做法还是提前住在县里的客栈中,等待开考。

那么吃喝住,都需要花上一笔钱。

提到这,谢安阳才发觉自己真是天真。

自己说让人家李川、李海来考试就来考了,却没想过这两人考试给家里增加的可是不少的负担。

考试费用,加上禀生保费,又有客栈住宿等花销,再节省也是需要花上三四两银子。

但是两人到底能不能考中,谢安阳仍是有些心虚。

而且县试并不能决定什么,即使县试过了,还需要参加五月份的府试。

直到府试通过,才有的上童生功名,那功名又何其不易。

寒门学子根本考不了科举也是如此,若是一次次参考,那就是一次次的砸银子进去。

更何况,他们连寒门都算不上,只能叫农家子。

谢安阳再次感到压力,要考就要一次性拿个童生功名回来。

因为若是府试没得中,那么县试一样需要来年再来一次。

不仅仅是耗费银子,这寒冬腊月的折磨,也是需要再来上一次。

谢安阳是万万不愿意的。

【古代考试好严格啊,希望主播能行!】

【安阳宝宝是最棒的,肯定能一次通过。】

谢安阳开播的时间久了,自然也有些老观众,也有些给他起各种绰号,他早已见怪不怪了。

【考五天真要命啊,我考三天就能累瘫下了。】

【安阳宝宝那边看起来好冷啊,衣服也好单薄,姐姐这里有厚衣服可惜寄不过去啊。】

各式各样的弹幕叽叽喳喳,弹幕多了也都挤在谢安阳视野偏上方处,仰头看才能看见。

平时若他不愿意搭理弹幕,那并不影响他日常行动。

碍于夫子和同窗们在场,谢安阳也没搭理弹幕。

毕竟若是不知情的人看到了,那就是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一个不小心就要被当成鬼怪附了身。

李夫子仍在神色严肃地向大家讲述着各种注意事项和嘱咐。

他那沉稳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他这么些年科举走来的无尽的智慧。

科举路途遥远,参加县试不过是旅途的开始。

接着,李夫子又详细地交代了一些关于行程安排、食宿等方面的事宜,确保每个人都清楚明白。

牛车缓缓启动,车轮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开始慢慢地向着清溪村的方向驶去。

牛儿迈着稳健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像是载着少年人的梦想,少年人不知天高地厚,雄心壮志敢与苍天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