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日常的厚度
发布会的高光时刻过后,生活沉淀为更具实感的日常。苏晚正式入驻傅氏集团总部,拥有了一间紧邻傅景深办公室的独立董事办公室。这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意味着她需要参与更高层面的战略决策,承担更直接的责任。
最初的适应期并不轻松。傅氏庞大的商业帝国运作精密而复杂,远非一个设计工作室可比。董事会上的唇枪舌剑、跨部门协调的资源博弈、财务报表上冰冷的数字背后蕴含的战略意图……所有这些,都对苏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她不再是那个只需专注于图纸和创意设计师,她需要具备更宏观的视野和更缜密的商业思维。
傅景深没有将她庇护在羽翼之下,而是成为了最严苛也最耐心的导师。他会让她参与重要的商业谈判,事后与她复盘每一个细节;他会将复杂的财报拆解给她看,讲解背后的业务逻辑和风险点;在董事会上,当有人提出刁钻问题时,他会用眼神鼓励她,让她自己组织语言回应,只在必要时才出言补充。
这个过程充满压力,甚至时有挫败。但苏晚骨子里的韧性和学习能力被彻底激发。她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商业知识,常常熬夜研读行业报告、分析竞争对手案例。她的快速成长和清晰的逻辑,逐渐赢得了那些最初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的董事和高管的尊重。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女性合伙人,并非仅仅是傅景深的情感选择,她确实拥有与之匹配的潜力与才智。
工作之外,他们的同居生活也渐入佳境。褪去了最初的热烈与小心翼翼,多了份细水长流的默契。傅景深会发现并记下苏晚对食物、香氛甚至枕头高度的细微偏好,并默不作声地让生活细节向她靠拢。而苏晚则会在他连续加班后,强行拉他离开书房,煮一碗清淡的粥,或只是静静地陪他在露台看一会儿夜景,无言地分担他的疲惫。
他们依然会为某个设计细节或商业决策争得面红耳赤,但争吵不再带着刺人的锋芒,而是基于专业和事实的碰撞,往往以一方被说服或达成更高层次的共识告终。这种在精神层面深度碰撞后又相互理解的感觉,让他们的联结愈发牢固。
Part 2: 裂痕与契机
然而,平静的海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傅母虽然不再公开反对,但母子关系降至冰点。家族聚会苏晚从不被邀请,傅景深也鲜少回老宅,偶尔回去也是不欢而散。这种僵局,像一根隐形的刺,扎在傅景深心里,也让苏晚感到无形的压力。
转机出现在傅氏集团一年一度的慈善晚宴上。这是沪上顶级社交盛事,傅母作为基金会名誉主席,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请柬照例送到了傅景深和苏晚手中,这一次,傅景深没有询问苏晚的意见,直接回复“两人准时出席”。
“我一定要去吗?”苏晚有些犹豫,她可以想象届时傅母的冷遇和周围探究的目光。
“一定要去。”傅景深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这不是妥协,而是宣告。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我们站在一起,不可分割。这也是一个信号,给我母亲,也给整个圈子。”
晚宴当晚,苏晚选择了一条款式优雅但不失设计感的深蓝色长裙,妆容得体,举止从容。她挽着傅景深的手臂步入会场,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傅母正与几位世家夫人交谈,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随即恢复如常,却并未向他们这边投来一眼。
傅景深带着苏晚,坦然自若地与各路名流寒暄,介绍她时,语气自然骄傲:“我未婚妻,苏晚,也是我们东岸项目的合伙人。”他将“未婚妻”三个字说得清晰而肯定,连苏晚都微微一愣,随即心中涌起暖流,他是在用这种方式,给她最郑重的名分和安全感。
整晚,傅母都刻意与他们保持着距离。直到慈善拍卖环节,一件由已故国画大师捐赠的山水画作被拿出竞拍,这幅画意境清远,是傅老爷子生前颇为欣赏的风格。竞价颇为激烈。
当价格攀升到一个高位时,傅景深举起了号牌,报出了一个远超当前的价格。全场微静,显然这个价格已远超画作本身的市场价值。众人心知肚明,傅景深这是在表达对已故父亲的追思,也是一种姿态。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坐在前排的傅母,几乎在儿子落牌的下一秒,也举起了号牌,报出了一个更高的价格。母子二人,在这慈善拍卖场上,竟较上了劲。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而紧张。
傅景深眉头微蹙,正要再次举牌,苏晚却轻轻按住了他的手。她对他微微摇头,然后用清晰而柔和的声音,对拍卖师说道:“我们放弃竞拍。这幅画意境高远,由母亲收藏,再合适不过。我们谨代表个人,再追加一笔与刚才最终报价同等的捐款,用于支持青少年艺术教育项目。”
她的话音落下,全场先是寂静,随即响起了礼貌的掌声。苏晚的这个举动,巧妙地化解了母子公开竞价的尴尬,将一场潜在的冲突转化为了更高层次的慈善义举,既全了傅母的面子,也展现了自身的气度与格局。
傅景深有些意外地看向苏晚,看到她眼中温和却坚定的光。他瞬间明白了她的用意,心中触动,反手握紧了她的手。
拍卖师落槌,画作归傅母所有。傅母坐在原地,背影僵硬,并未回头,但也没有再出言针对。那一晚,母子二人依旧没有直接交流,但那根紧绷的弦,似乎因为苏晚这个不着痕迹的台阶,而稍稍松动了一丝裂痕。
Part 3: 远方的风暴
就在苏晚逐渐在傅氏站稳脚跟,与傅景深的关系也日益稳固之时,一场源自远方的风暴,开始悄然酝酿。
林氏集团在几次与傅氏的交锋中落于下风,林倩的父亲,那位以手腕强硬著称的林董事长,显然并不甘心。他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开始积极接触一家实力雄厚、作风也以激进闻名的跨国投资集团——“凯恩资本”。
凯恩资本对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觊觎已久,尤其对傅氏集团主导的、具有标杆意义的东岸生态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他们的合作方式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倾向于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强势的条款,获取项目主导权甚至控制权。
林氏与凯恩资本的接触极为隐秘,但傅景深布下的商业情报网络还是捕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一份关于凯恩资本近期动向及其在全球其他地区类似项目操作手法的分析报告,摆上了傅景深的办公桌。
“看来,林董是打算‘引狼入室’了。”傅景深将报告递给苏晚,面色凝重,“凯恩资本不是善茬,他们擅长利用杠杆和规则漏洞,蚕食甚至吞噬合作方。如果让他们介入东岸项目,后果不堪设想。”
苏晚快速浏览着报告,越看心越沉。报告里列举的案例显示,凯恩资本往往先以优厚条件合作,然后利用项目进展中的资金需求或技术难题,逐步提高要价,最终反客为主。“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项目下一阶段的资金需求很大,如果林氏联合凯恩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给我们制造麻烦,或者游说更高层面的政策支持,我们会很被动。”
“没错。”傅景深走到巨大的城市地图前,目光锁定在东岸项目那片广袤的区域,“这是一场硬仗。不只是在商业层面,可能还会涉及到舆论、政策甚至更复杂的层面。苏晚,”他转身,深深地看着她,“这一次,我们需要并肩作战,而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苏晚走到他身边,与他一同望向窗外那片承载着他们共同梦想的土地,目光坚定:“我们一直在并肩作战,不是吗?无论来的是什么,一起面对就是了。”
Part 4: 未雨绸缪
针对潜在的危机,傅景深和苏晚迅速行动起来。
傅景深主导对外战略:他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几家关系稳固的国有银行和大型保险机构的沟通,提前锁定更优厚的授信额度,构筑资金防火墙;另一方面,他利用自身影响力,频繁与市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强调东岸项目作为本土标杆项目的战略意义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提前进行政策层面的铺垫和风险防范。同时,傅氏的法务和公关团队全面进入战备状态,密切关注林氏和凯恩资本的一切动向。
苏晚则专注于巩固项目的“内功”:她带领设计和技术团队,进一步深化、细化设计方案,尤其是在生态技术专利和应用创新上,加快申请和保护速度,构筑起坚固的技术壁垒。她明白,一个在技术和理念上具有绝对领先优势、且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本身就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她还提议,加强与本地社区、环保组织的互动,让项目获得更广泛的民意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成为应对潜在舆论战的缓冲垫。
这段时间,他们异常忙碌,常常在各自的领域奋战到深夜,然后回到公寓,交换信息,讨论策略,互相打气。压力巨大,但彼此支撑的感觉,让他们充满了力量。
这天深夜,苏晚刚刚结束与海外材料供应商的视频会议,确保了一批关键进口材料的供应稳定性。她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发现傅景深书房的灯还亮着。
她端了两杯热牛奶走过去,看到傅景深正对着一份厚厚的资料凝神思索,眉宇间带着一丝罕见的凝重。
“怎么了?有什么新情况?”苏晚将牛奶递给他。
傅景深接过牛奶,示意她坐下,将资料推到她面前:“凯恩资本亚太区的总裁,下周会秘密访沪。林氏安排了一场非常小范围的高尔夫球会面,邀请了我。”
“这是要摊牌?还是试探?”苏晚心一紧。
“试探居多。”傅景深冷笑,“想看看我们的底线,也展示他们的肌肉。这场球,不好打。”
“你准备去吗?”
“去,为什么不去?”傅景深眼中闪过锐利的光,“正好可以亲自会会这位‘凯恩先生’,摸清他们的底细和真实意图。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他握住苏晚的手,发现她的指尖有些凉,便用力握了握,传递着温暖和力量:“别担心,我心里有数。这场仗,我们不会输。”
窗外,夜色深沉,都市的霓虹依旧璀璨,却仿佛预示着风暴来临前的短暂宁静。苏晚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但看着身边男人坚毅的侧脸,感受着他掌心传来的温度,她的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勇气。
他们的根基已在风雨同舟中愈发深厚,足以迎接任何挑战。未来的路或许布满荆棘,但只要携手,便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