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天刚蒙蒙亮,四合院里已经人影攒动。

刘母的眼睛又红又肿,手里还攥着儿子的衣角,仿佛一松开人就会不见了。“棉袄……棉袄在最底下,冷了记得穿……鞋……干粮和水壶……”

“都带了,妈,您都检查三遍了。”刘建国声音温和,带着一丝无奈。

刘父沉默地站在一旁,粗糙的大手抬起又放下,最后只重重说了两个字:“……来信。”

“一到就写。”刘建国点头保证。

屋外传来嘈杂的人声。傻柱的大嗓门最先响起:“建国!建国!准备好了没?”

门帘被猛地掀开,傻柱挤了进来,手里攥着个油纸包:“哥们儿给你烙了两张饼!带着路上垫肚子!”他身后,何雨水的小脑袋探出来,眼睛红红的。

刘建国接过饼:“谢了,柱子哥。”

雨水小声嘟囔:“建国哥……早点回来……”

刘建国揉了揉她的头发:“好,在家听话。”

易中海背着手走了进来,神色庄重:“时间差不多了,建国。街坊邻居们都想来送送你。”他身后,院里的人几乎都到齐了。

许大茂也挤了进来,依旧是那副腔调:“哟,这就走了?路上小心点啊,听说火车上挤得很!”他递过来一小包东西,“喏,几块水果糖,甜嘴儿。”

刘建国接了过来:“谢了大茂哥。”

二大爷刘海中挺着肚子,官腔十足:“刘建国同志!到了部队,要牢记组织的嘱托!积极表现!争取早日立功受奖!”

三大爷阎埠贵扶了扶眼镜:“那什么……津贴省着点花……寄回来家里也好……”被刘海中瞪了一眼,才讪讪住口。

贾张氏和秦淮茹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贾张氏撇着嘴,低声对秦淮茹说:“瞧这阵仗……”秦淮茹拉了她一下,没说话。

聋老太太被一大妈扶着,颤巍巍地走到刘建国面前,塞给他一个小布包:“……拿着……饿不着……”

“谢谢老太太。”刘建国低声道。

易中海环视众人,朗声道:“好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建国是去干革命工作,是光荣的事!咱们别耽误了时辰!”他转向刘建国,“建国啊,家里放心,有我们。到了部队,好好干,别丢人!”

“我知道,一大爷。”

刘建国终于背起了帆布包。刘母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死死咬着嘴唇。刘父猛地抬手,重重拍在儿子肩膀上:“……走吧!”

他转身,大步向外走去。

傻柱嚷嚷着跟上去:“建国!哥们儿送你到街口!”

院门外,景象让刘建国微微一愣。胡同里已经聚了不少人,都是附近的街坊。几个同样参军的小伙子站在那儿,胸前戴着大红花,家人朋友围在旁边说着话。街道王主任和几名干部也在,正和家属们握手。

没有催促,只有一种沉重而热烈的送别气氛。

王主任看到刘建国出来,上前给他也戴上了一朵大红花,用力握了握他的手:“好小子!到了部队,好好干!”

锣鼓声适时地敲打起来,喧天震响。周围的街坊邻居都涌过来,小孩子们兴奋地叫喊着。

喧闹声中,刘建国再次回头。父母站在院门口,母亲被父亲搀扶着,努力朝他挥着手,父亲挺直了腰板,目光紧紧追随着他。

他看到了傻柱涨红的脸,雨水含着泪花却努力扬起的笑容,易中海赞许的眼神,许大茂看热闹的表情,阎埠贵精打细算的模样……

这一切,交织成一幅鲜活而复杂的画卷。

他转回身,不再回头,走向那几个同样戴着红花的年轻人,彼此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胡同口,一辆军用卡车等待着,引擎发出低沉的轰鸣。

新兵们依次爬上卡车。刘建国找了个靠边的位置站定。

卡车缓缓启动,锣鼓声、欢呼声、家人的叮嘱声在身后汇聚成一片。

“建国!好好干!”傻柱的吼声格外突出。

“哥……早点回来……”雨水带着哭腔的声音隐约传来。

车子驶出胡同,拐上大街。四九城熟悉的街景在眼前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