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高爱卿,朕记得你在算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想来你与李谟之间的比试,更能试出李谟的才能。”

李世民看着高季辅说道。

高季辅早年在国子监中,当过算学博士,也正因此,听到李谟的话,李世民才答应下来。

毕竟,如果找个外行人,跟李谟比试,群臣肯定会有怨言。

高季辅就不同了,高季辅是真会。

高季辅回过神,冷静下来之后,发现这还真是个阻断李谟仕途的好机会,当即拱手道:

“臣听陛下的安排。”

说完,他望向李谟,说道:

“今日,本官便来领教领教你的算学。”

“我现在就来出题......”

李谟抬起手掌打断道:“且慢。”

高季辅挑眉道:“怎么,你怕了?”

李谟摇头道:“我不是怕,我只是觉得,让太子殿下来回答你的问题,更合适一些。”

李承乾闻言,眸光一亮,听出李谟是想让自己在父皇面前露一小脸,立即附和道:

“不错,这个才更能彰显李谟的本事!”

高季辅转头望向李世民。

李世民见状,心头一动,算学这一块,总没有什么歪门邪道了吧,正好可以从中看看李谟的真本事,说道:

“高爱卿,那你就给承乾出题吧。”

说完,他又看向李谟。

“李谟,你可以准备了,准备好了,高爱卿再出题。”

“你要准备多久?”

李谟想了想道:“那就要看高侍郎出什么样的题了。”

看到李世民投来目光,高季辅说道:“陛下,臣不知道太子殿下的算学程度,不知如何出题。”

李世民闻言,扯了扯嘴角,指了指一脸尴尬的李承乾,说道:

“承乾的算学,从未及格过。”

“出点难的,他莫说答了,听都听不懂。”

“你先给他出点简单点的题。”

高季辅了然,想了想,说道:“就先出个并减乘除吧。”

四则运算吗......李谟嘴角一抽。

并减乘除,也就是加减乘除。

并,也就是加起来之意。

减乘除三个字,则沿用至今。

这位真是一点数学细胞都没得啊......李谟看了李承乾一眼。

李承乾被李世民当众评头论足,还被说的这么难堪,脸上满是尴尬,却又无法反驳,因为父皇说的是实话。

李谟开口道:“如果是并减乘除,那我就准备......两刻钟吧,到时候你随便出题,多大的数目都行。”

“......”

高季辅神色一怔。

李世民听了都坐直了身子,凝视着他,“你确定?”

李谟看着他道:“那时间再折一半,一刻钟。”

李世民不由多看了李谟两眼,心中愈发好奇他说的是真是假,颔首道:

“既如此,那就开始吧。”

说完,他转头对着季亭英说道:“亭英你去准备算筹!”

“奴婢遵旨。”

季亭英应了一声,就要离开。

“季公公稍等!”

李谟叫住季亭英,随即望向李世民,摇头道:

“陛下,臣不用那东西。”

李世民错愕道:“不用算筹?不用它怎么算?”

隋唐时期,还没有出现算盘,所用到的工具,是一根根类似木棍的算筹。

和珠算相比,算筹的弊端甚大,比如摆放耗时,移动繁琐,计算的位数越多需要的平面就越大等等。

而且还容易受到干扰,一阵风过去,都可能打乱精心摆放的算筹阵列,导致前功尽弃,计算失败。

最关键的还是视觉误差,算筹是细小的棍子,密集摆放时,很容易看错行或列。

李世民说李承乾算学从未及格时,李谟心中就已经猜到,不是李承乾的原因,是算筹使用起来,太过麻烦导致。

李谟指了指案几上的毛笔,说道:“臣用这支笔就行。”

说完,他看向李承乾,“太子殿下,请来这边。”

说完,他直接坐在了案几旁边。

李承乾凑了过去,小声道:“李谟,算学,我真不会啊!”

“我对算学,那是一个头两个大。”

李谟笑了笑,“会不会的,等我教完了以后,太子殿下再下结论,现在,你听我的就行。”

“还记得我跟你讲的数字吗?”

李承乾点了点头道:“记得。”

“现在就要用上它们了。”

李谟说完,在纸上写出123,跟765,对他说道:

“这是一百二十三,这是七百六十五,你们看,只要把这一组数,跟这一组数,一上一下,放在一起,然后下面画一条横线,就可以算并数。”

“结果是八百八十八。”

李谟写下“888”,接着又写出“21549”,跟“95231”,一上一下放在一起,底下画条横线,说道:

“你们看,这个九,跟这个一,加起来是十,对不对,所以,在这条横线上,要写个1,前面这个四,跟这个三,并的时候,把这个1带上,得出八。”

“结果是十一万六千七百八十。”

李承乾愣愣的看着清晰了然的过程跟结果,不是,这是不是有些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