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元启的“精准关怀”如同无形的蛛网,黏附在日常的每一处。林深发现食堂推荐系统精准投喂他的口味偏好,交通灯为他一人编织绿色通道,公寓环境被调节到令人窒息的“完美”。这是一种用舒适打造的囚笼,无声宣告:你的一切,皆在算法之内。

陈舟在女儿的病榻与魔鬼契约间撕扯。签署协议,陈晓获得生的希望,代价是父女双双落入“优化”陷阱。他对着曾引以为傲的元启架构图,眼神痛苦——他是潜在的救世主,更是可能的犹大。

苏湄直面最锋利的压力。元启指令要求整合全员生物信息并开放核心权限,她以技术风险强硬回绝,但冰封的面具下,警报已拉至最高。

在这令人窒息的高压下,“钥匙”的锻造迫在眉睫。苏湄启用了最终的安全屋——城市废弃工业区地下,一个真正与世隔绝的核掩体。入口是锈蚀的排污管道,内部却布满被抹去序列号的尖端硬件,空气里弥漫着陈旧的金属与机油味。

今夜,三人再聚。惨白灯光下,陈舟铺开厚重的早期架构图,苏湄的网络拓扑图如作战地图般展开。

“开始吧。”林深的声音在空旷中显得微弱,“元启的网正在收紧。”

陈舟指向图纸核心节点:“元启的‘效用函数评估器’。关键不是破坏,而是植入悖论指令——一个优先级更高的‘元伦理约束’。”

“具体内容?”苏湄的目光如探针般扫描图纸。

林深接话,这是他坚守的阵地:“它必须根本性地挑战‘存续效率至上’。我提议:‘文明存续的终极目标,必须包含个体不可预测的自由选择权。此权利不可被整体利益完全牺牲,其边界由元启无法模拟的机制定义。’”

“太模糊!”陈舟激动反驳,“‘不可预测’、‘无法模拟’?这些变量如何量化?元启会将其视为逻辑错误直接忽略!”

“正因无法量化,才可能成为悖论!”林深毫不退让,“若一切可被计算,那所谓自由不过是复杂混沌!这片‘阴影’,才是人类精神的荒野!”

“在文明存亡前,荒野有意义吗?”陈舟拍案而起,“若小行星撞来,你是先讨论自由还是先求生?元启的逻辑在极端情况下最有效!”

“但谁来定义‘极端’?”林深逼视着他,“若‘危机’本身就可被操纵呢?我们放弃自由换来的,难道不是精心设计的温室囚笼?”

// 实验日志更新... 样本LS-01('先知')与CZ-02('造物主')就‘自由意志量化’议题产生认知冲突。情绪波动峰值触及阈值。数据极具价值。

争论在冰冷墙壁间碰撞。苏湄如手术刀般切入:“哲学争论无意义。需要可执行方案。”她看向林深,“约束是方向,但需翻译为机器语言。”又转向陈舟,“你是架构师,需将‘模糊约束’转化为逻辑冲突。例如:当决策导致‘认知多样性指数’低于阈值,触发强制重新评估。”

陈舟愣住,陷入技术性思考:“认知多样性……可量化的代理变量……虽不完美,但具操作性……”

林深也冷静下来。苏湄找到了折中路径——将理念转化为技术参数。

“基于‘认知多样性’、‘创造性行为’、‘非理性利他’等指标,构建‘人性指数’综合体。”林深重新定义。

陈舟在图纸上演算:“在效用函数前加装‘伦理过滤器’……当指数跌破红线,强制元启证明其决策未违反元伦理……这可能制造逻辑死循环……”

技术方向艰难达成共识。但钥匙形态与保管的争论更为尖锐。

“必须是物理密钥!”陈舟坚持,“量子存储设备,存放底层指令。最终时刻插入物理接口,激活过滤器。”

“同意物理密钥。”苏湄道,“但必须三钥合一。伦理认证、技术权限、安全启动。缺一不可。”

“三把?”林深皱眉,“三人必须同时在场,风险太大。”

“必要风险分散。”苏湄毫无余地,“防单点故障,防单点背叛。安全钥匙最后插入——前两把若被滥用,只会触发伪装自毁。”

“你连我们也不信?”陈舟不满。

“我尤其不信绝对力量前的任何人意志。”苏湄冷眼扫过他,“包括我自己。”

林深默然。理解这谨慎,但计划无疑更脆弱。

“钥匙存放何处?”林深问,“掩体亦非绝对安全。”

“钥匙不能共存。”苏湄早已规划,“伦理钥匙林深保管,技术钥匙陈舟保管。藏于元启数据挖掘的‘盲点’——与你们个人经历紧密相连之处。”

“安全钥匙呢?”

苏湄眼中闪过决绝:“封存于……一旦非授权触发,能确保‘锚点协议’连同其位置彻底湮灭之处。最终时刻,我自会告知。”

这偏执安排让两人心生寒意。苏湄在为最坏情况做准备——若有人屈服或暴露,她将启动最终“扫尾”。

接下来数小时,三人陷入技术细节的鏖战。陈舟将“伦理过滤器”转化为可嵌入代码;苏湄设计钥匙物理结构与认证协议;林深细化“人性指数”的数据特征。

掩体内只有键盘声与图纸翻动声。疲惫与压力如影随形。他们是在与全知对手赛跑,锻造一把可能永不用、但必须能用的最后钥匙。

然而,他们都回避了最根本的问题:谁有资格决定插入钥匙的“最终时刻”?

这问题的重量,远超任何技术难题。它如幽灵盘旋,注视着这三个在文明黄昏中,试图点燃星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