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说的不一样,曾嬷嬷也晓得。
不只是说江容舒在出阁前在家所受的教养。
更还有,宋闻璟注定要走的这条路,和其他几个兄弟不一样。
他以后要面对官场尔虞我诈,作为他的妻子,必须是能管理好内宅,懂得和各个官家夫人迎来送往的人。
很明显容舒天性不是长袖善舞的人。
所以谢氏才要对她如此严苛。
曾嬷嬷道:“也是您愿意抬举她,不过三夫人这些日子当真是长进了不少。”
谢氏也赞同,“都进门一年多了,也是得长进些,就是这性子还是太弱,竟然被五房那个蹬鼻子上脸说这些混账话。”
谢氏其实是很护短的人。
表面上几房儿子一碗水端平。
但不是自己肚子里出来的,就是要差一些。
更何况还要欺负到她嫡亲的儿媳身上,她自然不会坐视不管。
但她也愁得很。
儿子开春就要上京赶考。
依照那刘山长所言,宋闻璟此番最不济也能得个二甲。
到时初入仕自然还有得忙活。
谢氏以为,到时宋闻璟若是留在京城,少不得有许多应酬要做。
按照如今容舒这副模样,去了那京城一定是有许多事应付不来的。
还不如让她怀个孩子,先留在江州两年。
等她将人教导好了,再让她去京城。
她想是这么想,无奈宋闻璟如今一个月里,回家最多不过三日。
甚至她问过容舒,才从儿媳支支吾吾的口中得知,也不是每次俩人同床都会做那事。
再一想那个从小到大一板一眼,端方持重的儿子。
她要是不想点办法,这俩人一个憨实,一个冷淡,何时才能有孩子?
所以她才要推一把。
况且宋闻璟如今都二十二了,也该有个孩子。
谢氏这边想着,吩咐道:“过些日子冬至,去普净寺祈福吧。”
……
夜幕四合。
梅云提着灯笼,容舒把手握住梅云的手臂,朝着松涛苑走得极慢。
她眼睛看得不是很清,哪怕提了灯,也还是有些模糊。
梅云脚下走得仔细,念道:“冬天日头短,下回您再去东院,还是多带两个人帮着提灯吧。”
容舒脚下也是不敢马虎,一步一踏走着。
松涛苑在宋府的南边,从东院过去,要穿过一座小花园。
小花园白天景致很好,到了晚上那蜿蜒小道上铺着的鹅卵石对于容舒来说就有些难走了。
等她们好不容易回到院里,容舒却感觉这里的灯火甚至不如外头明亮。
宋府不缺钱,她这一路走回来,游廊或是小花园,都点了烛火的。
反而是他们院里,于她而言要暗许多。
梅云也看到了,她道:“奴婢送您回房,等会儿就把刘婆子叫来说说。”
今早梅云交代过刘婆子,往后这院里的灯还跟从前一样点着。
刘婆子说昨日是三爷的吩咐,这院里才撤了一半的灯。
梅云当即为自己主子鸣不平,“这院里三爷一个月才宿多少回?自然应该紧着夫人方便才是。”
刘婆子一听也有些道理,便应下了。
谁曾想,今日还是如此,半点不将容舒的吩咐放在眼里。
梅云知道自家夫人性子软,心又善,她不介意出面做这个恶人。
容舒牵着她的手紧了紧,“不必去说了。”
她只要稍稍一想,就知道肯定又是宋闻璟的吩咐,否则刘婆子没那么大胆故意撤掉那些灯。
“夫人?”梅云不解。
容舒轻声道:“她也是听人吩咐,刘婆子平日里不是那种偷奸耍滑的人,别为难她了。”
她声音很平静,梅云再想出头都只能应下。
容舒则是想,那就委屈一段时日,反正天越来越冷,天黑后她基本也是不出门的,只待在房里。
而且宋闻璟过了年就要去京城,到时候她想院里燃多少灯就燃多少。
她是想坐稳宋家三夫人的位置的,哪怕心里已经对他死了心,也没必要去跟他闹矛盾。
如此一想,心里那点刺痛感渐渐散去。
她回了房里,门外候着的丫鬟春云恭敬道:“夫人,三爷在书房。”
容舒点了下头,径自进了内室。
梅云跟上,在屋里多点了两盏灯,容舒这才觉得四周光亮起来,视线也好了很多。
梅云想起她昨夜做针线活的事,咬了咬唇道:“您以后别晚上做针线了,久了更加伤眼。”
容舒知道她在为自己好,前世最后梅云跟她一起跌进山崖,说到底是她连累了她。
更何况俩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
“我知道,下个月松泛一些,就不用再做了。”
她最近绣活做得勤,也不过是因为手头紧。
等熬过这一阵后,她自然知道要以自己的身子为重。
况且做针线的收入实在有限,她得想别的办法赚点银子。
因为宋闻璟回来,梅云便问她:“今夜小厨房宵夜您看要备些什么。”
容舒想都不细想,随口道:“看有什么就做什么吧,天冷了也别弄太麻烦了。”
梅云感觉自家夫人在对待三爷的态度上,似乎冷了一些。
但主子夫妻间的事,她实在不好插嘴,便应声下去吩咐了。
梅云才离开不久,屋外头的纱帘被掀起,之后便是沉稳的脚步声一步步靠近。
容舒深呼吸了下,才起身迎上前,面上带着浅笑。
“三爷回来了。”
宋闻璟才进来就去看她的脸色。
本就瓷白的脸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刚从东院回来被冻着了,这会儿肌肤泛着点粉。
精神上看着比昨日好许多,没有他昨夜看到的那股颓唐和孤寂。
他走到她身边,问她:“昨夜给你的药膏,今日有没有用?”
他声音稍稍压低,显得好似比平常要亲和一点。
容舒稍稍垂着眼帘道:“有的,今日已经好了许多了,多谢三爷。”
她很客气,跟往常一样,贤淑端庄。
宋闻璟突然觉得不大舒坦,但也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他干脆道:“扣子解了,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