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都聚在门口干什么,有活的都去干活,没事的都回家睡觉,大冷的天没事别在外面闲逛。”杨家村的村长杨有堂被杨柳父兄三人请了过来。

“村长,大冬天的又没啥事,看看热闹还不行啊。”村里的老光棍杨有亮无赖的笑着。

“就你有理,这热闹给你家行不?”村长回头瞅了他一眼,杨有亮看着杨家三父子凶神恶煞的样子,“不让看就算了。”话是这么说的,人是一点没挪动。

“四哥,你来给我们家评评理。小柳这孩子也是你看着长大的,自小就勤快听话,自从定了亲,李寡妇家有什么事,她第一个跑来孝顺她这未来婆婆。”王梅花不似刚才的强势,捂着心口和村长哭诉。

“嗯,小柳是个好孩子,长得也俊,十里八乡没比得上她的。要不是定亲早,各庄的媒婆得往咱们杨家村跑断腿。”村长杨有堂一锤定音,杨柳是个好孩子,那有问题的就是李家了。

其实在来的路上,杨有堂就已经通过杨家父子的嘴,把事情了解的七七八八了,他心里也气,杨柳是自家孩子,虽说自家已经和她家隔了几房,但是杨家村所有姓杨的都是一个祖宗,没得被一个外来的姓李的在自家被欺负的。

“庆平娘,你也别怪我说话直,这事你们家做得不对。打小定下的婚事,说退就退,连女方父母都不知会,确实是有点太不知礼数。”杨有堂慢悠悠说。

“庆平娘,你别忘了,庆平这孩子当年上不起学,是小柳回去求了爹妈,人家掏的学费。你儿子能去部队,也是小柳她舅舅帮的忙。你们现在发达了,觉得自己不需要人家了,就一脚踹开,做人啊要讲良心的。这还没飞多高呢,先把根给忘了。”

这话一出,李寡妇也不再示弱,梗着脖子说:“那你们想怎么着吧,亲事已经退了,我儿子我老婆子也管不了,实在不行你们去部队找人打一顿出出气,我是没招。”

杨家人一看李寡妇开始耍混,顿时气的火冒三丈,王梅花拦着自家老头子,“行,你说的。今天我在这就一个要求,给我们小柳出一口气。我这当娘的得给自己孩子要一个公道。”

“你能做主吗,你家男人可还是没说话呢?”李寡妇破罐子破摔,反正已经撕破脸了,她得把自家的损失降到最低。

“你一个寡妇,用不着我当家的出面,别的说我们欺负你。老大老二,去!各屋里、院子里,只要是咱们家送过来的东西,都给我一样不少的拿回去。”王梅花掐腰站在院子里,像极了一个护犊子的老母鸡,杨柳的爹就默默的站在自家媳妇身后给她撑腰。

“好嘞!”杨松杨柏得到他娘的话,一个冲进屋子,一个在院子里扒拉。

“不行,你们不能动我家的东西!都住手!”李寡妇急的团团转,任是一个听她的都没有。“村长,你就这么看着杨家人来欺负我这个寡妇吗?”

村长杨有堂眯了眯眼睛,看了李寡妇一会儿才说:“庆平娘,你就让他们闹吧,你们欺负人家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再说了,人家也说过了,只是拿回自家的东西,你让他们撒完气,这事就过去了,你多忍忍。”

李寡妇丧气的坐在地上,对着天空哀嚎,“庆平他爹,你快睁开眼看看啊,杨家这么多人就欺负我们孤儿寡母的,你怎么不把我也带走啊。”

看热闹的村民,不知是谁喊了一句,“把你儿子也带走吧,省的欺负人家小姑娘。”

哄!人群里大家纷纷笑开来。

“呸呸呸!你个嘴上长疮的烂货,竟敢咒我儿子,有本事站出来让我看看是谁,生儿子没屁眼的玩意。”李寡妇像只跳了脚的公鸡,扑腾着翅膀要和人打架。

“没屁眼也比你儿子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强!”

哈哈哈,大家笑的更欢实了。

不一会儿,杨家两个儿子抱着拎着满满的东西站到王梅花的身后,李寡妇急的要扑过去。

那块的确良的碎花布是杨柳拿来的,她准备留给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做褂子用的;那一盒子桃酥是前天王梅花送来的,说是人家给的,分她一点甜甜嘴;还有那干活的家伙事,都是杨家的,她借口自家的坏了或者不好用了,杨柳就从自家给搬来了。

门外边的人看着这么一大些东西,都是从杨家拿来的,都眼热的不行,还不忘调侃几句,“李寡妇,你这行啊,给儿子说个亲事,把人家家都搬来了,赚大了啊!”

李寡妇的心在滴血,听到这话更是在伤口上撒盐,“这都是他们愿意给的,我儿子有本事,他家闺女愿意倒贴,怪谁!”

王梅花听到这话,气不打一处来,顺手抄起儿子手里的镐,一下子就把院子里摆放的四方小桌给劈了个稀巴烂,她把镐又还给儿子,拍了拍自家老头子,“老头子,去,这桌子也是咱们家打的,你给我扛回去烧火。”

李寡妇被王梅花的架势吓了一大跳,愣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行了,老五,你家里的该骂也骂了,东西也拿回来了,带着孩子和媳妇回去吧,你们两家这件事就此作罢。”村长赶紧站出来,他也怕王梅花搞出人命来,赶紧催促杨老爹回去。

“回家!”杨老爹一声令下,带着媳妇和俩儿子雄赳赳气昂昂的往自家走去。

后面的村民叹息着说,“唉,这两家是结下仇喽,亲家变仇家,可惜可惜啊!”

“你要是觉得可惜,让你家的大妮给李寡妇做儿媳妇呗?”

“别胡说,李家这样不念旧情、翻脸不认人的人家,我才不会让我家大妮嫁进去。”

“李家之前看着也像是厚道人家,哎,谁让人家儿子飞上枝头了,看不上咱们喽。”

热闹的主角已经散场,看热闹的人员也逐渐离开了李家,但是大家的讨论声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反而在几天之内传的邻近的村庄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