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数学课,班主任李老师(兼任数学老师)在讲解完一个新的几何定理后,照例环视教室,目光在几个数学成绩徘徊在及格线边缘的学生脸上扫过,最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落在了后排角落的王铭身上。按照惯例,接下来可能就是点名让某位“学困生”回答一个基础问题,结果往往是课堂气氛陷入尴尬的沉默。
然而,今天没等李老师开口,王铭却主动举起了手。
这个动作并不显眼,但在熟悉他的同学和老师看来,却无异于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王铭,这个以往在课堂上恨不得把自己缩进地缝里的学生,竟然会主动举手?
李老师扶了扶眼镜,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还是点了点头:“王铭,你有什么问题?”
全班同学的目光,包括坐在前排的陶彬彬,也带着好奇转过头来。
王铭站起身,他的心跳有些加速,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一种即将实施计划的决断。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声音尽量平稳、清晰,带着一种与他以往形象不符的诚恳:
“李老师,我没有具体的问题。我是有一个建议。”
建议?教室里泛起一阵微小的骚动。连李老师都露出了更加感兴趣的神情。
“哦?什么建议?你说说看。” 李老师的语气温和,带着鼓励。
王铭的目光飞快地掠过陶彬彬那张带着疑惑的俏脸,心中定计,朗声说道:“老师,我发现我们班有些同学,包括我自己在内,在数学和一些理科科目上基础比较薄弱,听课有点吃力。光靠课堂时间和自己埋头苦学,可能效率不高,遇到问题也没人及时解答。”
他顿了顿,感受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继续说道:“所以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在班里组织一个课后学习互助小组?就是利用放学后或者午休的一点时间,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帮忙讲解难题,分享学习方法;基础差的同学也可以互相讨论,一起进步。这样既能帮助落后的同学跟上进度,也能让成绩好的同学在讲解中巩固知识,提升我们班的整体水平。”
他将酝酿了一晚上的想法和盘托出,条理清晰,理由充分,甚至考虑到了对优等生的益处,显得非常周全。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
“学习小组?王铭提议的?”
“他这是转性了?以前不是最讨厌学习吗?”
“听起来好像不错啊,我数学正愁没人问呢……”
“陶彬彬数学那么好,她肯定会参加吧?”
陶彬彬也微微睁大了眼睛,看着站在那里的王铭,眼神中充满了惊讶和一丝……探究。她很难将眼前这个侃侃而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少年,和以前那个要么趴在桌上睡觉、要么眼神凶狠地瞪着老师的王铭联系起来。
李老师听完,脸上露出了明显的赞许之色。作为班主任,她一直希望能调动起班级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帮助后进生,但苦于没有太好的抓手。王铭这个提议,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王铭同学这个建议非常好!” 李老师的声音都提高了几分,带着欣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正是我们班级需要的风气!这个学习小组,我看可以搞起来!”
她立刻开始具体安排:“这样,我们先以自愿为原则,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来我这里报名。地点嘛……就先定在教室。时间……就每天下午放学后留四十分钟,大家觉得怎么样?”
大部分同学,尤其是那些成绩中下游、苦于无人指导的学生,都纷纷表示赞同。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比如陶彬彬,也轻轻点了点头,显然不排斥帮助同学。
王铭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计划的第一步,顺利达成!
他提议学习小组,首要目的,确实是为了创造一个与陶彬彬“合法”、且能频繁互动的空间。在小组里,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她请教问题,观察她,接近她,慢慢改变她对自己固有的糟糕印象。这远比贸然搭讪或者写些幼稚的情书要高明得多。
其次,这也确实是他提升学业的高效途径。独自钻研固然能积累熟练度,但有时思路卡住,无人点拨,会浪费大量时间。有了学习小组,尤其是能有陶彬彬这样的学霸在场,他可以更快地解决疑难,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更广泛的“有效实践”。
最后,这也是他融入班级积极氛围,逐步扭转自身形象的第一步。一个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班级建言献策的学生,总比一个天天惹是生非的“混子”要讨人喜欢,也更容易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资源倾斜。
一箭三雕!
下课后,李老师果然在讲台边设立了报名点。出乎王铭的意料,报名的人还不少,有十几个,涵盖了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陶彬彬几乎没有犹豫,就在名单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铭也走过去,郑重地写下了“王铭”两个字。
当他放下笔,抬起头时,正好对上陶彬彬望过来的目光。她的眼神不再仅仅是惊讶,还带着一丝柔和与……一点点鼓励?
她轻声说:“这个提议很好。”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王铭的心跳漏了一拍。他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点了点头:“希望能有帮助。”
两人目光一触即分,但某种无形的桥梁,似乎已经悄然架设。
看着陶彬彬和几个女生一起离开教室的背影,王铭握了握拳。
学习小组,不仅仅是一个提升成绩的工具。
更是他守护之路上的,第一个战略据点。
他已经成功地将自己,放置在了能够靠近光的位置。
接下来,就是如何让这缕光,逐渐照亮自己,并最终……相互辉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