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龙少华让人清理大烟馆,目的为了获取军费,以及打掉某些人的眼睛。
扫毒行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不是明刀明枪的战斗,就是各种渠道传来的“劝告”、“提醒”甚至威胁。
龙少华没有顾及任何人的情面,直接派出卫队监督执法,只有一条命令,只要反抗,就地击毙!
在这一个月内,警司和保安团可以说是收获满满,但也是牺牲了不少的人。
警司,大院中。
地上摆满了木质箱子,里面装的全部都是大烟。
“大帅,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警司的仓库,都堆满了烟草,请问该怎么办?另外一些品质高的,单独放起来了。”
“在郊外,挖个大坑,都销毁掉!至于单独放起来的,派人去约翰牛那边,换点黄金回来。记得保密!”
房间内,龙少华通过窗口,看着那些堆积成山的大烟,不由得叹息。
这玩意,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以后自己的治下,决不能出现!
“知道了,大帅。这一个月之内,共查出来1645家烟馆,总共1.2吨的大烟。另外,查抄出来大洋总计306万,小黄鱼812根,大黄鱼148根。”
“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毛局长那边的人,以及经费。期间,总共抓捕六百余人,击毙235人。我方牺牲了36人。”
龙少华一听,居然有这么多黄金。小黄鱼一条重一两,大黄鱼重十两,折算成美元,一两黄金大概值20美元。
“牺牲的人,给予补偿费,家属愿意移民的,优先挑选土地。”
“是,大帅。”
离开警察局,龙少华叫李伯来开车去兵工厂看看。
工厂坐落在一片由高大围墙圈起的区域,门口有精锐的卫兵把守,厂长是一位原滇军后勤处的技术军官,姓陈,早已在门口恭敬等候。
“长官,目前厂区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轻武器维修与复装、弹药生产、以及部分武器仿制车间。”
陈厂长一边引路,一边介绍,声音在巨大的厂房回声中被机器的轰鸣声所淹没。
维修车间,像一个巨大的“武器医院”。
工人们正在流水线般的工位上,处理着从前线送回来的、经历战火洗礼的枪械。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中正式步枪、三八大盖,以及大量缴获的法制MAS-36步枪,甚至还有少量英制的李-恩菲尔德。
工人们熟练地进行拆卸、清理、更换损坏的枪管或撞针。龙少华拿起一支刚修复的中正式,拉动枪栓,机件发出清脆的契合声。
这是目前他麾下部队最主要的步兵武器,但即将大规模到来的美械,其射速和火力持续性已然落后。
“复装子弹的产量如何?”龙少华问道,这是制约战斗力的关键。
没有子弹的枪,不如烧火棍。
“回总座,原料紧缺是最大问题。”陈厂长面露难色。
“我们收集所有的弹壳,无论是我们自己打的,还是战场上捡的法军、日军弹壳。但发射药和底火主要依赖库存和拆解未爆炮弹,还有就是从暹罗购入。
目前日产7.92毫米尖弹和.303英式弹(用于恩菲尔德)约十万发,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龙少华点点头,没说话。
这个困境在美援弹药大规模到位前,无法根本解决。
来到弹药生产车间,生产线相对原始,工人们正将冲压成型的弹头、装好发射药的弹壳和底火进行组合。
一条线上生产的是木柄手榴弹,这是仿照国内战场的款式,结构简单,威力尚可,是近战和防御的利器。
龙少华注意到,手榴弹的铸铁弹体表面粗糙,但装药填塞环节一丝不苟。另一条线上则在组装60毫米和81毫米迫击6炮弹。
这是目前龙少华部队最有效的支援火力,尤其是在缅北和寮国的山地丛林作战中,曲射的迫击炮往往比直射火炮更实用。
“我们能够完全自产的是手榴弹和地雷。”
厂长补充道,“迫击炮弹的引信还无法完全自给,部分精密部件需要从香港运过来或拆解缴获的法军炮弹。”
最后,又来到了最核心的“仿制车间”。这里空间不大,只有几台老旧的机床。几位老师傅正围着几张摊开的图纸争论不休。
图纸上,是著名的ZB-26捷克式轻机枪的分解图。这是中国战场上交战各方都高度评价的武器,龙少华的部队里也有不少缴获品。
“长官,我们想仿制捷克式,但困难极大。”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抬起头,他是原金陵兵工厂的技工,一路南撤到此。
“钢材质量不过关,弹簧寿命短,最关键的是,我们无法批量生产那根带散热片的枪管。现在只能做到小规模的手工修配和零件替换,无法整枪制造。”
龙少华沉默地看着那些锉刀、台虎钳和简陋的铣床。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他的兵工厂,目前仅仅具备最基础的武器维护和低技术弹药生产能力。
所谓的兵工厂,更像一个大型修理所和复装车间。重武器,如大口径火炮、坦克,完全是空白。
这也正是他为何要急切地将美国的剩余物资视为救命稻草。即将到来的美械师装备,将是跨越式的战力提升。
离开兵工厂,龙少华驱车前往机场。
机场负责人是前飞虎队的地勤人员,一位名叫杰克·布朗的美国人,被龙文章高薪聘为总工程师。
他用带着口音的中文热情地向龙少华介绍。
“BOOS,看那边!我们的主力,道格拉斯C-47‘天空列车’!”布朗指着跑道尽头,一架机翼上方安装着两台普惠R-1830星形发动机的运输机正在滑跑起飞。
它的机腹下,用绳索固定着一个巨大的木箱,里面可能是一台推土机引擎,或者是一批重型火炮的炮管,正准备运往河内。
C-47运输机,盟军在整个二战期间的空中运输骨干,可靠得像头老黄牛。目前只有两架,它们现在主要的任务,就是每天往返于河内与滇城。
承担着运输那些无法通过崎岖公路运送的重型装备、紧急药品和重要人员。正是这两架飞机,极大地缓解了陆地交通线的压力,是龙少华战略机动能力的生命线。
“它们状况如何?”龙少华问。
“棒极了!虽然飞行小时数都很高,但经过彻底大修,再飞几年没问题。”布朗极其自豪。
“关键是,运来的配件很足,我能让它们保持最佳状态。每天起落至少三四次,小伙子们都很拼命。”
随后,布朗引着龙少华走向一旁的机库。
机库门口,停着四架战斗机——P-51“野马”。
流线型的机身,气泡式的座舱盖,机身上涂装着龙家军的旗帜:一条环绕着金色稻穗的飞龙。
这些P-51是当年飞虎队在此地驻扎时,留下的备用机和需要大修的飞机。
龙文章花费重金,不仅留下了部分美国地勤,还设法弄到了一条用于维修和组装P-51的生产线——实际上,更准确地说是“大型部件更换和深度维修线”。
“这是我们最好的飞机,‘野马’。”布朗抚摸着其中一架的机翼,如同抚摸爱马。
“速度快,火力猛(机翼上的六挺12.7mm勃朗宁重机枪),航程远。在这片天空,除了少量英军的‘喷火’和法军的‘德瓦蒂纳’D.520,它几乎没有对手。日本人的‘零’式,在高速环境下也不是它的对手。”
龙少华仔细打量着这架传奇战机。它确实是当前国内战场上难以企及的顶尖装备。
此时,国内战战场上,双方空军的主力还是抗战末期遗留的P-40、P-51,以及少量拉-5、拉-7。
像P-51D这种最新型号,是绝对的空中王牌。但是,只有四架。
“生产线的情况呢?”龙少华更关心的是能不能自己生产飞机。
布朗的表情收敛了一些,指向机库内部。里面确实有一些大型机床,包括用于校正机翼和机身结构的型架。
“老板,说实话,它更像一个‘器官移植中心’。”他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
“我们能更换发动机、机翼、尾翼这些大部件,也能修复蒙皮和部分结构损伤。但自己制造一台全新的P-51?不可能。
我们无法生产它的 Merlin发动机,无法制造复杂的航电设备,甚至无法批量生产合格的航空铝材。我们依赖从本土运来的备件包。”
这时,龙少华的目光投向了机库角落,那里用帆布覆盖着一个巨大的物体。
布朗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脸色黯淡下来。
“那是……老老板飞机的残骸!”布朗低声说。
龙少华一阵黯然!